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不远的长安,大唐天子的生命即将走到终点。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李贺十六岁,当他在昌谷的山居守岁、庆祝新年时,唐德宗李适却因为太子李诵的缺席而感伤不已。李诵于去年秋末突然中风,口不能言;尽管对舒王李谊有所偏爱,但李适心里对这个强健、稳重的太子,一直寄予厚望,不想老来遇此大祸,心中难免抑郁。至新春佳节,更是触景生情,悲不自胜,当着王公大臣的面泣涕涟涟。二十余日后,德宗崩逝,有诏皇太子继位。然而此时,皇太子仍然缠绵病榻。有的臣僚议论,认为皇太子身体日薄西山,天下的正统应当归于舒王李谊。

李诵虽然身患重病,但还没有病到失去意识的地步;朝中也有大臣力保李诵登基为帝。很快,李诵就强拖病体,出现在大家的面前。李诵于二十六日登基,但很快又回到了病榻上,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本来,李诵做太子时,身边有王叔文、王伾等心腹,二王对朝政常发表自己的看法,还积极结交韦执谊、刘禹锡、柳宗元等名士,希望将来李诵登基,能有一番经国济世的大作为。李诵登基后,确实也给王叔文、王伾以执掌权柄的机会,刘禹锡、柳宗元等也进入机要。然而,一方面李诵气息奄奄,朝不保夕;另一方面,二王、刘、柳如同暴发户一般立足朝堂,又大刀阔斧施展政治抱负,很快就被推向了整个朝廷的对立面。

当年三月,宦官和大臣要求赶紧立太子,于是广陵王李淳,便改名为纯,入主东宫。事实上,这也符合在皇帝病重时稳定朝局的需要,但对于二王大刀阔斧、自成一派的改革行动,无疑是个警告。尽管如此,二王还是想继续推行他们的政策,他们自信地依赖于宰相韦执谊,认为还有一展宏图的机会。很快,二王和朝廷内外各方面势力都产生了裂痕,在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决裂后,形势急转直下。

韦皋和王叔文交往,本来是为了求剑南东川等地的节钺。遭拒后,韦皋无意再和王叔文接触,他迅速把目光投到了皇太子身上。七月,利益相关者宦官俱文珍等人,借着韦皋等节度使上表建议太子监国的时机,以李诵之名下诏,要皇太子主持国事。八月,这些人又一手操办李诵因病退位的大戏——此时李诵早已口不能言,遇到大事只能点头了——李纯登基称帝,是为唐宪宗。而此时,二王、刘、柳等人,如秋风扫落叶一般,被赶出了长安,王叔文于次年被杀。李诵于次年正月去世,当年改元元和。

元和元年(806年),长安风云初定。据考,在这年,李贺创作了很多江南题材的诗歌。这些诗歌温婉动人,笔调细腻,有人怀疑李贺莫不是在这时亲临江南。然而,这一年江南一带瘟疫流行,各大都市都在设道场祈求瘟疫好转,李贺本就体弱多病,此时远游,恐怕不妥。其实,这一系列关于江南的诗歌创作,都是李贺在平日积累的基础上,放飞想象,挥洒情感所作。

就在这一年,年轻的诗人收获了一段婚姻。李贺的资料太少太少,诗歌也散毁严重,以至于我们只能从他所用的典故和诗的主题中,推测他的生活事迹。当然,这些事迹,历代人多有考证,已成共识。诗人曾作《咏怀二首》,描述青春烂漫的爱情:

长卿怀茂陵,绿草垂石井。

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

——《咏怀二首·长卿怀茂陵》

诗人以司马相如自比,视妻子为绝代佳人卓文君。虽然不能再窥见其风采,但诗人的情感是真挚的。后来诗人举进士受挫,从长安返回昌谷,离开长安,心中悲泣,想到家中的妻子,不由叹息:

入乡试万里,无印自堪悲。

卿卿忍相问,镜中双泪姿。

——《出城》节选

尽管情深意厚,但妻子大概也身体不佳。“犬书曾去洛,鹤病悔游秦”,在李贺四处奔走、寻求前程时,妻子可能就因病亡故了。多年以后,李贺再写《后园凿井歌》,以悼念亡妻:

井上辘轳床上转。水声繁,弦声浅。情若何,荀奉倩。

城头日,长向城头住。一日作千年,不须流下去。

这首诗看着难解,其实是在说,两人的时光能悠缓安稳地度过,这是李贺的真情表白,希望爱情永驻。这首诗用了一个隐晦的典故:荀奉倩。这是说,魏朝荀灿的妻子早亡,二人平日夫妻情深,荀灿悲痛不已,竟也跟着下世。

但此时,李贺双亲俱在,家中又有妻室,读书之余,时常到洛阳游历,生活还是比较惬意的。在东都,他带着诗文去见了已小有名气的韩愈。

韩愈早已听说过李贺的大名,可据说一开始,韩愈还在午睡,不愿见客,让人打发李贺离开。仆从说门外是李贺求见,已经带来了诗文。韩愈心想,这个李贺颇有些幼年苦学的名声,如今态度如此恳切,不看也不好。韩愈勉强打开诗卷,可一看便被李贺的才华折服,赶紧让人请他进来。据说诗卷中第一首便是《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彼时李贺未曾到过雁门,但他的想象和文采,竟将边地将士苦战奇袭的雄姿陈于眼前。用韵、立意、描绘,无一不动人。韩愈读罢,赶紧让人把李贺请进来,与之交谈甚欢。自此,韩愈于李贺,亦师亦友,终身未断往来。

元和天子、宪宗皇帝李纯,正是而立之年,英姿勃发。他颇想如太宗、玄宗那样,有一番作为,实现唐朝的中兴,这是代宗、德宗的夙愿。而要实现中兴,最大的阻碍便是藩镇。藩镇不好对付,乃祖乃父也是颇费一番苦心,才积攒了本钱,驯服了部分藩镇,但仍留下成德、魏博等刺头。宪宗经历过德宗初年朱泚等人的变乱,也见识过贞元年间这些军阀的飞扬跋扈。他没有急于一时,而是有选择、有步骤地展开削藩事业。

永贞元年(805年),韦皋暴死,其心腹刘辟向朝廷求节钺,希望成为新的节度使。宪宗考虑到自己刚刚登基,情况还不太明朗,便暂时接受刘辟自立之举,任其为节度副使。作为一个无知文人,刘辟天真地认为这是朝廷在示弱,他继续韦皋的方针,公然要求成为剑南道节度使,割据蜀中。韦皋是功冠当朝、治蜀多年的老臣,可你刘辟是个什么东西呢?朝廷断然拒绝。刘辟见状,当即出兵攻打剑南东川,还取得了暂时的胜利。朝廷不是吃素的,何况休养生息了二十年,朝廷暂时制伏不了河北,还收拾不了刘辟吗?元和元年(806年)正月,宪宗命高崇文、严砺等南讨刘辟。

除了攻下过梓州(剑南东川节度使所在地),刘辟连连战败,高严凯歌猛进,这一路上,除开蜀中地势所限,基本没有什么难打的仗。九月二十一日,高崇文攻克成都,收复蜀中。刘辟慌不择路,打算西逃吐蕃,被唐兵追上,送到长安,诛灭九族。

剑南道有剑阁天险,又有蜀中富庶,自玄宗入蜀以来,有野心作乱割据者比比皆是,有时朝廷也无可奈何。但今时今日,朝廷扫荡刘辟如风卷残云,轻轻松松就杀了此贼,着实让那些拥兵自重的老军头吃了一惊。朝廷的天威,看来不是假的。当然,刘辟本人实力不足,只是个无知幕僚。但接下来平定李锜,就更显朝廷的刚猛决断。李锜,其实是李唐王朝自家人,他是李渊祖父李虎的后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