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三节:新金融的研发、流量和体验价值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新金融、新业态的大发展,一是由于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二是越来越多的传统金融产品已经不能满足新经济发展的需要。那么,新金融如何从提高产品开发的有效性、经营流量、改善体验、创新商业模式、围绕软价值创造新需求的组织变革等方面来创造新需求呢?



新金融产品开发:科技基因与金融基因密切结合


科技的发展是新金融诞生的重要基础,因此,实现科技基因与金融基因的密切结合,是提高新金融产品开发成功率的关键。

面对同样的金融问题,那些具有互联网基因的公司提出的解决方案可能与传统金融机构不一样。比如,就信贷而言,传统金融机构强调资产抵押,而互联网公司则倾向于通过信用数据来解决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传统金融机构一直沿着资产抵押的方向发展,可能永远也无法解决很多中小消费信贷、新经济的贷款需求;反之,如果互联网企业一味以互联网思维无限制地放大信用,而忽视金融杠杆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也必然会出问题。因此,只有把金融基因和科技基因结合起来,才是确保新金融产品开发成功的关键因素。

近几年来,金融企业主动拥抱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科技手段。这些技术在业务和管理中的应用加快,传统金融业的业务形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银行、保险公司还是证券公司,都变成了手机里的App甚至是微信里的一个小程序,极大地提高了金融服务的体验,也提高了金融监管和风险控制的质量和效率。

“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随着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向金融领域进军,传统金融机构相对封闭、自成一体的格局正在逐渐被打破,传统金融模式也正在科技公司的推动下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以微众银行对区块链的应用为例,其开发的“微粒贷”备付金管理与对账平台,将联合贷款模式下传统的合作方银行各自记账、事后对账的模式转换为将所有信息都记录在区块链网络上,并且无法进行篡改,交易过程可以并行清算。这就做到了实时清算,合作银行原来“T+1”才能拿到的数据,现在可以进行实时调阅和核对。[1]

当然,科技公司进军金融业,必须切实了解金融的本质,找到现实的应用场景,并能创造实实在在的信用价值、流动性价值、风险管理价值、时间贴现价值等软价值。前几年,很多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币”,由于只强调自己在区块链技术上的创新应用,而不能理解货币创造的支付承诺和信用本质,并且缺少现实的应用场景,甚至一开始就是以炒作和套现为目的,这样的“创新”只能以失败告终。相对而言,比特币的创立者从一开始就隐匿了发行人,交由志愿者管理,放弃了绝大部分“货币发行收益”,并且严格控制发行量,用去中心化保持了信用,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被少数玩家控盘炒作的风险,因此除了技术贡献,一旦有了现实的应用场景,还可能创造出实实在在的金融软价值。



新金融的产品开发:面向新经济


若要提高新金融产品开发的有效性,必须面向新经济领域,这样才能找到创新的蓝海。未来的经济增长将以软价值制造业、文化娱乐产业、知识产业、信息产业、高端服务业为主要方向,旧金融无法满足这些产业未来发展的巨大金融需求。以贷款业务为例,传统的信贷主要通过资产的抵押来创造信用,而很多知识产业、信息产业、文化娱乐产业的核心资产就是研发团队、专利技术、互联网流量、品牌等软资产,而不可能提供大量硬资产抵押品。那么,新金融业的产品开发如何才能支持这些软产业的发展呢?

例如,在文化娱乐产业中,产品创作失败的概率很大,新金融如何创造更多分散风险的产品满足文化娱乐产品的投资需求?如何更多地应用互联网众筹手段支持一部电影、一个剧集、一个综艺节目的风险投资?面对文化娱乐作品的创作失败或票房不及预期的可能性,能否开发相应的保险产品?

在科研产业,除了近几年发展迅速的风险资本,还有没有可能演化出能够更加支持科研经济的融资和保险产品?

在知识产业,可否用金融手段解决IP融资或与IP定价和风险有关的问题?



新金融的产品开发:充分利用数据软资源


对于蚂蚁金服、腾讯金融科技、京东数科等金融科技企业来说,充分利用数据软资源已成为一种优势。而很多传统金融机构虽然拥有庞大的历史数据资源,却往往守着宝山而无力开发。业内媒体披露,2018年中国工商银行的数据规模就已经从TB(太字节)级进入了PB(1024TB)级的建设阶段,接下来在可预见的几年内会进入EB(1024PB)级的庞大体量,但是与蚂蚁金服等金融科技企业相比,前者对数据的利用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值得探讨的是,数据是否具有公众资源的性质?如何推动传统金融机构和新金融机构适当开放数据或加强数据合作,对于提高新金融产品开发的有效性具有非凡的意义。



流量与新金融价值创造


中国有一家名为“东方财富”的公司,从财经资讯网站和财经社区“股吧”发展起来,聚集了巨大的证券投资者流量,然后其收购了券商变身金融公司。如今,东方财富已经发展成拥有券商、公募基金、基金代销、第三方支付等金融牌照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市值超过2 000亿元。先有流量,后有产品和业务,竟然在金融业也行得通。

随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消费越来越多地在网上进行,时间和注意力都在向线上转移,无论是在互联网信息平台、互联网社交平台、电商平台如淘宝、京东,还是在出行平台如滴滴,甚至是输入法软件中,人们都能找到提供贷款服务、证券服务等金融产品的入口——金融业争夺线上流量的竞争已经白热化。新金融获得流量的方式主要有平台导流和场景导流两种。

无论是从财经资讯、基金资讯等平台,还是从“股吧”“雪球”这样的投资社区导入流量,都属于平台导流。目前,这样的平台导流方式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在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游戏中都能够看到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导流的入口。此外,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都有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通过内容吸引自己的私域流量。

金融机构从消费场景获取流量也越来越普遍。随着越来越多的消费场景转到线上,小到日用品,大到汽车,都可以实现线上看货、比较、下单,这使得金融机构可以非常方便地进入人们的线上消费场景,提供与该场景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例如天猫这样的快消品、日用品、服装等消费平台,二手车消费平台,以及链家App这样的房产信息平台,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产品的流量创造,与客户的信用、风险承受能力匹配性要求较高。因此,在创造流量、导入流量的同时,企业必须对客户的信用和风险水平做精准识别,向客户推荐预期信用和风险水平相匹配的金融服务。



新金融的体验价值


稳定收益和安全便利的新体验


余额宝等互联网现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