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9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但在那之后直到现在,还没有人反驳诺瓦克和塔尼卡的数学分析,也没有对我在田野数据解读方面支持标准理论胜过广义适合度理论的观点提出质疑。
    2013年,另一位数学生物学家本杰明·艾伦加入了诺瓦克和我的行列(塔尼卡已经离开了曾经忙于为数学模型添加田野研究的普林斯顿大学)。在2013年年末,我们发表了计划中一系列参考文章中的第一篇。因为精确度的需要,以及这些文章包含的材料可能和这个题目的背景和原理有关,我在本书的附录中提供了第一篇文章的摘要。
    现在,我们终于能在一种更加开放的研究精神中研究这个关键的问题:人类社会行为起源的驱动力是什么?非洲的古人类是一种与略低级的动物相似的物种,但在交往方式上在向高级社会迈进。随着大脑容积的增大,古人类的记忆力也大幅增强,使他们变得更加聪明,而他们也充分运用了这些智能。原始社会性昆虫只进化出劳动分工制度,最早的智人却本能地发展出了各式各样的行为,并利用群体成员的智慧团结协作。
    在所有动物中,只有人类能够根据个人彼此之间的深入了解构成群体。在群体关系形成后,具有亲缘关系的成员就拥有共同基因,但这并不是由亲缘选择造成的。亲缘选择和广义适合度理论无论是应用在人类、真社会性昆虫还是其他动物身上,都无法得到有效验证。人类的进化动力在于人们具有与人沟通、识别、评价他人并与他人产生联结、合作与竞争的倾向,以及从属于某一群体的需求。这样的互动有利于人类进化,他们的社会智能会在这种互动中不断增强,最终使得智人成为第一个在地球历史上占据支配性地位的物种。
    
    
    让我们换一个方向继续这趟旅程。科学带给人文科学最大的贡献是,展示了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是多么神奇。这样做,是对地球上所有千奇百怪物种的生态研究的一部分。我们走到现在,已经有望窥探到其他星球上的生命,其中可能还包括进化出和人类同等级别智能的生命。
    人文科学对待人性的奇特本质的方法是“如实描述”。基于这样的观点,富于创造力的艺术家们就无尽的细节编撰故事、谱写乐曲、描绘图像。若以生物多样性为大背景,那么定义人类物种的那些特质就显得非常狭隘。除非“如实描述”变成“如实描述并阐释原因”,否则我们就无法揭开人类生存的意义。
    首先,就让我们看看人类在由众多不同生命形式组成的地球生物圈中是多么独特的存在。
    在漫长的时间流逝中,上百万个物种先后出现又相继消失,智人的直系祖先抽中了进化这一彩票的头彩。奖金是基于符号语言建立的文明和文化,以及由此获得的从地球上汲取不可再生资源,同时兴高采烈地消灭地球上其他物种的巨大力量。现在的人类特性是一些偶然发生的“预适应”(preadaptation)的随机组合,包括完全待在陆地上、有一个大型的大脑和较大的颅骨结构,以及能够操作工具的自由灵活的手指,还有(这可能是最难理解的部分)用于辨别方向的视觉和听觉,而非嗅觉和味觉。
    当然,人类无不为能够用鼻子、舌头和口腔来辨别化学物质的优秀能力感到自豪。扬扬得意地嗅出微风中混杂的花香,品味舌尖上葡萄酒的余味,即使身处黑暗的家中,也能根据不同房间的味道特点确定具体是哪个房间。但即便如此,人类在化学感知这一点上还是差生。和人类相比,其他生物简直是天才。近99%的动物、植物、菌类和微生物都完全或几乎全部依赖各种各样的化学物质(信息素)与同伴交流,它们还可以通过探测其他化学物质(化感素)来识别有可能成为食物、天敌或者共生对象的其他物种。
    人类能够捕捉的大自然的声音也是极其有限的。我们虽然能够听出鸟鸣,但其实鸟类也和人类一样,是依靠视觉和听觉交流的少数几个物种之一。人类也能听到混杂在鸟鸣中的蛙声,以及蟋蟀、蚱蜢和蝉的鸣叫。若你愿意,还可以把黄昏时蝙蝠发出的超声波也加进来,但蝙蝠是用回声定位障碍物和作为食物的飞虫的,超声波的音调高到超出了我们的听觉范围。
    人类有限的化学感知力对于我们理解和其他生物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这里我想让读者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苍蝇和蝎子拥有像小鸟一样甜美的歌声,我们对于它们的厌恶之情会有所减少吗?
    我们往往会关注动物交流时使用的视觉信号,并欣赏小鸟的飞翔、鱼类的遨游、蝴蝶的舞蹈及其体表颜色。昆虫、青蛙和蛇也会用鲜艳的颜色和体态展示来吓退敌人。这里传递的信息是紧急的,就像在警告说“你吃了我你就会死或者不舒服”,而并非想要取悦敌人。对于这些警告,博物学家懂得一个道理。当你接近一个美丽的动物时,如果它泰然自若,那么它不仅有毒,还很可能携带致命的剧毒,比如行动缓慢的珊瑚蛇、悠闲自在的箭毒蛙。对于这些生物,如果我们只是看一看、欣赏欣赏,还能躲过一劫。与这些情况相反的是,紫外线是我们看不到的。而多数昆虫是依赖紫外线而生存的,例如,蝴蝶就可以利用紫外线的反射找到花朵。
    生物界的视觉信号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世世代代以来,它们为诸多伟大的艺术作品赋予灵感,造就了音乐、舞蹈、文字和视觉艺术上的杰作。即便如此,这些视觉信号本身若与我们身边的信息素和化感素世界中正发生的事情相比,那就不足为奇了。为了理解这个“低调”的生物学原则,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假如你可以像除了人类以外的其他生物一样分辨这些化学物质,会发生什么。
    转眼间,你就会身处和原来完全不同,甚至超越你想象的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世界当中。对于地球生物圈的大部分成员而言,这才是真实的世界。其他生物也生活在这个世界,但人类直到现在都处在世界的边缘。云雾从地面和草木中升起,脚边的物质散发出的气味像藤蔓一样徐徐溢出。微风将这一切吹起带到空中,接着,气味的“藤蔓”被越来越强的风撕裂,四散消弭。在地面上,被落叶和树枝覆盖的细枝和菌类群中升起了烟柱,随即又渗入附近的裂缝。
    不同地点的气味组合是不同的,即使距离差一毫米,味道也会不同。气味的样式可以作为标记,蚂蚁等小型无脊椎动物就经常使用这种标记,而人类贫乏的嗅觉却无法捕捉。在散发各种气味的环境中,有少量有机化学物质会以椭圆状流出,形成半球状的泡泡。这是无数种小型生物发出的化学物质信息,其中还有从生物体内流出的化学物质信息,它们可以成为捕食者找到猎物的线索,也可以作为猎物对捕食者接近的警告,以及对同胞发出的信息:对未来的交配对象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