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40节 第二章英国,欧洲的另类(19)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英国对欧共体的态度向来清高,此番英国倒是舍得下了脸面。究其原因,是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英国经济的衰弱,英联邦的没落,美国的相对衰落,这些都迫使英国必须参加到欧洲联合中,只有通过彼此间的经济合作,才能改善英国自身的经济状况。

英国前前后后花了10多年的时间与欧共体进行博弈。这其中有英国对欧共体的怀疑,有英国与欧共体其他成员的冲突和摩擦。在这场博弈中,两者的讨价还价成为关键。英国想风风光光地入会,想入会后得到的好处连连,而对英国的这种想法,欧共体的成员颇有微词。结果,两边的长期斗争,致使“英国问题”在欧共体内成为了一个长期的老大难问题。

1972年1月22日,英国签订了加入欧共体的条约。1973年1月1日,英国终于如愿成为了欧共体正式成员国。基辛格曾经说过,外交政策的选择是受外部环境、内部构造,尤其是既往的各种抉择制约的。它的发展变化不是笔直平坦的,而是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量曲折表现出来,这其中包括了最关键因素的力量和作用。任何外交政策都不是孤立的行为,而是以往许多决定的总和。正如英国与欧洲的关系,正是反映着这个国家的历史、传统或价值,从中折射出两者关系对国家生存的直接压力。当英国对欧共体做出了选择,那英国与欧洲至少在形式上不再是若即若离。

英国根深蒂固的世界大国信念使其忽略了欧洲,妨碍了它以积极的欧洲政策去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经济和政治环境。之前,它将太多的精力放在了英联邦和英美联盟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慢慢发现,它付出的精力和它所得的回报不成正比。英国的实力在相对并日益地下降,“帝国”既然不再,英国就必须在新的历史环境中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角色,而这个角色,唯有在欧共体中寻找。

1994年5月6日,一条横贯英法之间多佛海峡、世界上最长的海底铁路隧道——欧洲隧道(又称海峡隧道),把孤悬在大西洋的英国与欧洲大陆紧密地连接了起来。可以说,这是英国与法国乃至是与欧洲大陆的关系有了重大突破的表现。经过将近7年的努力,英国和欧洲大陆的距离终于被拉近了。这是英国加入欧共体,找寻自我定位的最好方法。而事实上,在英国加入欧共体后,通过10多年与欧洲大陆良好的经济合作,英国便预期自己会与欧洲大陆有更大的发展。所以,建立一个更为方便、快捷的通道便成了头等大事。

在1987年12月欧洲隧道工程破土动工时,英、法两国政府也算是捐弃前嫌,积极携手推动“欧洲建设”。一边是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一边是法国总统密特朗,在两国首脑的推动下,这项被各自视为国家强大象征的工程,最后得以顺利竣工通车。而在欧洲隧道正式通车的前一年,也就是1993年,包括英、法在内的欧共体12国,正式以“欧洲联盟”(以下简称欧盟)的形式面向世界。

英国完成了“英国与欧洲”的角色转换,而这种转换的好处也在慢慢显现。20世纪末,英国经济克服了世界经济衰退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实现了稳定增长,并成为当时唯一未陷入衰退的西方大国。甚至,英国经济已成为欧洲经济增长的楷模。在时隔多年后,英国终于实现了华丽的转身。当然了,英国再也不可能回到昔日帝国的荣耀岁月,但至少英国也算是昂首挺胸地迈进了21世纪。

只不过英国这个“捣蛋鬼”仍未能全心全意投身欧盟。最典型的例子,那就是迄今为止英国还没有加入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欧元区。作为欧盟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英国始终对欧洲一体化中最关键的区域有所保留。只能说,英国离欧盟是这么近,却又那么远,英国的复兴之路仍是长路漫漫。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