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_大学思维:批判与创造_乐读窝小说
首页

后记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如果读者在看完前面某一章节时有时空错乱、将信将疑或者脑洞大开的感觉,笔者相信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读者一定可以通过调研、搜寻、考证,进行自己的独立思考,对笔者所言进行批判、扬弃、萃取、吸纳、继承,以及进一步的创新,甚至创造。

    到目前为止,人们在技能、知识的传授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就价值观和思维方法的传授、训练方面而言,尚未有成熟的有效方法,人们在尝试各种途径。本书也是这种尝试之一。

    思维不是一天练就的,需要每天观察、阅读、思考、练习、实践。人们要建立一个新习惯需要连续两个月不间断地每天重复训练,可见坚持和重复非常重要。而要学会掌握人类已有的重要思维方式,没有几年、十几年、数十年时间,肯定是不够的。

    如果随着岁月成长,一个人能拥有更多的思维模型,为人处事必定更为智慧、通透,更能展现批判性、创新性、创造性;如能与时俱进、与年同长,拥有越来越多的思维模型,如30岁能拥有30种思维模型,50岁能拥有50种思维模型,那这人必定进入智慧境界,长寿健康。

    同样,当我们的文明能够产生、包容、滋养更多的思维方式,特别是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时,我们的文明就能进入人类文明发展价值链的顶端,为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引领并服务于全人类的发展。

    在公元后第一个一千年里,中华文明为世界做出了较大的,甚至引领性的贡献,但在随后的一千年里,中华文明在精神文化层面从世界的获得多于贡献,所以才有毛泽东的期望“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则是太少了。这使我们感到惭愧”,也才有邓小平的“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改革开放政策以及40年巨变。在公元后的第三个千年,我们中华民族能否真正地为人类做出世所公认的伟大贡献,需要我们每个人的思维改变。

    在此,笔者盼望各行各业经验丰富的、喜好思考的研究者、实践者,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悟,总结提练出更多的思维模式,与众人共享,以贡献社会,服务世界。物质财富的分享意味着个人财产的减少,而思维精神的分享,将转化为每个人财富的增加、人类能力的增强。

    感谢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程家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雷启立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杨海燕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彭青龙教授的帮助,初稿完成后,他们阅读了全部或者部分书稿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建议。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们的审阅。

    钱旭红

    2020年4月19日初稿

    2020年5月5日定稿

    2020年5月17日终稿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