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家庭治疗大师维琴尼亚·萨提尔把家庭视为塑造人性的工厂,她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由我们生长的家庭“制造”的,而成年人是“造人”的人。
在2008年春节即将来临的时候,一场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无情地阻挡着赶着回家过年的人们的脚步,人们冒着严寒、忍受着拥挤,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死也要回家!”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在召唤着人们?
在急剧变化的社会里,人们处处谋求功利,生活中充满了相疑与相拒。“但是,我相信家庭是与外界社会截然不同的,它可以充满爱、关怀及了解,成为一个人养精蓄锐的场所。”是啊,家不仅制造了我们,也是每一个在茫茫人海、漫漫长路上艰难跋涉的游子心中的一盏温暖而明亮的灯。
无论我们的家是富有还是贫穷,是豪宅还是陋室,我们都不会嫌弃它。无论家庭过去给予我们的是幸福快乐,还是辛酸伤痛,我们都无法抹去家庭烙下的印记。因为,至少有一个事实我们无法否认,那就是“没有家哪有我?”仅此一点,就足以使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家心存感激。
萨提尔在她工作的近四十年里,目睹了几千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可是她依旧乐观地相信,每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不仅不断地在演变、成长,而且永远有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她也相信,当家庭中的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家庭也必定是一个“滋润”的家庭。
我们也殷切地希望那些曾经被家庭伤害过的青年大学生,能从这本书的故事中,找到破茧重生的勇气和力量,从过去的痛苦不幸中站起来,找回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把希望留给自己、留给未来。
这本书的写作,凝聚了同仁们的大量心血,从个案的筛选、练习的设置到分析的角度等等,反复讨论、斟酌,多次修改。力争做到既要符合专业要求,又要通俗易懂,当然还有一点,就是严格遵守为当事人保密的原则。写作中,我们对个案都做了技术处理,隐去了可能被识别的个人信息,甚至在许多情节上也作了变动,因此,这些个案既真实又不完全真实,读者不妨只是当作故事来看,不必对号入座。
只是我们也不无遗憾地承认,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很多,我们不可能逐一涉及。或许篇后的练习能给读者一些帮助,如果读者朋友能由此获得自助,那正是我们所期望的。
本书的作者全都来自高校,有多年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实践经验,都同样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怀一种关切。作者每人撰写一个故事(故事1作者西华大学吴薇莉、故事2作者四川大学黄丽珊、故事3成都大学卢勤、故事4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向群英、故事5成都理工大学程虹娟、故事6四川大学刘昌波、故事7四川大学谭正萍、故事8西南民族大学钱敏、故事9成都大学邵昌玉、故事10西南财经大学杨新),统稿由主编、副主编负责完成。
感谢丛书主编和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信任与辛勤劳动,没有他们,也就没有这本书的问世。由于水平的限制,书中错漏、谬误在所难免,敬请专家、同行、读者们指正。
黄丽珊 卢勤
2008年2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