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社会改革是通盘的改革,以人民为主体的改革。鲁迅十分关注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民的命运,说要看“地底下”,就是看底层阶级。他是“民魂”的发扬者,但是,又反对一意地讨好大众,做“大众的新帮闲”,相反认为改革的主体同样需要改革。他在有名的《习惯和改革》中指出:“体质和精神都已硬化了的人民,对于极小的一点改革,也无不加以阻挠,表面上好像恐怕于自己不便,其实是恐怕于自己不利,但所设的口实,却往往见得极其公正而且堂皇。”针对报章上“反改革”的论调,他痛感国民的保守,说“大约国民如此是决不会有好的政府的;好的政府,或者反而容易倒。”所以,他一直致力于“思想革命”,即“国民性”的改造。应当说,这是极富于战略眼光的。
“放”还是“收”?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鲁迅是主张全面开放的,他说:“‘收起来’却是管牢监的禁卒哥哥的专门。”又说:“社会不改良,‘收起来’便无用。”所谓改革,并非关起门来改革,换汤不换药的改革,鲁迅就曾经说历史上王安石变法是半开玩笑式的改革。改革既是现时代的改革,就必然具有不同于过去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现代性”。什么叫现代性?简单一点说,现代性就是世界性。现代性需要我们“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就是鲁迅的有名的“拿来主义”。他说:“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识,不自私。”接着,他特别强调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这里的“自”,即自家的传统,意思是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本身开不出“现代化”的方子。关于五四,他就明确说是“外铄”的产物。要建立新观念、新标准,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如果改革已经成为国民的需要,那么,对于改革的人们,首先要求具有一种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严格的批判和自我批判的态度。鲁迅指出,一定要有“正视黑暗面的勇猛和毅力”,何者为世界潮流?何者为中国特色?“倘看不清,就无从改革。”然而事实是:“外国人的知道我们,常比我们自己知道得更清楚。”而且,在改革途中,我们往往“并非将自己变得合乎新事物,乃是将新事物变得合于自己”。为此,鲁迅不得不大声疾呼:“人必须从此有记性,观四面而听八方,将先前一切自欺欺人的希望之谈全都扫除,将无论是谁的自欺欺人的假面全都撕掉,将无论是谁的自欺欺人的手段全都排斥,总而言之,就是将华夏传统的所有小巧的玩艺儿全都放掉,倒去屈尊学学枪击我们的洋鬼子,这才可望有新的希望的萌芽。”
说到现代性,鲁迅特别看重人的权利问题,也即个人在现时代的地位问题。如何实现人的独立,自由和尊严,不能不成为改革的核心。换言之,所谓改革,说到底是人类自身的改革。早在青年时期,鲁迅便开始构筑他的“人国”乌托邦。如果说在五四时期,他对于主权与人权、民主与自由、社会与个体的关系的阐述还停留在人类文化学阶段,那么在介入女师大斗争之后,尤其在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以党治国”之后,则明显转移到了政治学范畴,强调对基本人权的维护。其中,他认为言论出版自由是头等重要的。1927年初,鲁迅到香港做了两个讲演,一个是《老调子已经唱完》,一个是《无声的中国》。他指出,中国历史上“不能说话的毛病”一直延续下来,“所有的声音,都是过去的,都就是等于零的”,于是呼吁说,我们要发出“我们现代的声音”,“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经历了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亲受了书报审查制度的暴虐之苦,在答《中学生》杂志社问时,他特别郑重声明:“第一步要努力争取言论的自由。”
鲁迅多次自称为“奴隶”,他深知,奴隶与人的区别,不仅仅在于失去人所应拥有的一切权利,重要的是长期被奴役和被损害所形成的奴隶根性,已然妨碍了为自身和社会的解放而作的斗争。因此,他的言说,还有实践活动,如加入左联、中国自由大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也都不仅仅在于运用现有的法律所许诺的权利,而是对未来的权利,其实是对人所固有的权利的自觉的争取。他知道中国多鬼魅,往往“改革一两,反动十斤”,所以主张韧的斗争。
跟世界上那些追求永恒的伟人不同,鲁迅唯愿自己的文字“速朽”,他说那是枭鸣,向社会报告的是大不吉利的事。这些文字产生之日,距今已逾大半个世纪的时间,其中许多人物事件皆成陈述,但是有些现象不幸存留了下来。大约也正是为此,到了新世纪,改革也还在进行着。这时,纪念鲁迅,重温鲁迅,当我们感知他的思想的洞透力,就不难理解为何连并不怎么“左”倾的郁达夫竟也那么推崇他,说:“如问中国自有新文学运动以来,谁最伟大?谁最能代表这个时代?我将毫不踌躇地回答:是鲁迅。”又说:“当我们见到局部时,他见到的却是全面。当我们热衷去掌握现实时,他已把握了古今与未来。要了解中国全面的民族精神,除了读《鲁迅全集》以外,别无捷径。”
作为一个先知式的人物,一个行者,鲁迅一直走在我们前面—过去如此,今天仍然如此。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