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二 鲁迅年表_鲁迅思想录_乐读窝小说
首页

附录二 鲁迅年表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881—1936)

    1

    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城内周家。小名樟寿,号豫才,名树人。“鲁迅”是后来启用的笔名。

    绍兴本越地,有禹陵及越王台,分别作为一种精神象征而存在。地方先贤王思任云:“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垢纳污之地也。”

    6岁入塾。所读有正统的教科书“四书”、“五经”,也有非正统的课外读物如神话、小说、植物图谱之类,后来多出野史、笔记等。一面抗拒,一面吸收。

    12岁,祖父周介孚因科场舞弊案入狱,钦判“斩监候”。一个耻辱的悲惨的事件。为了逃避株连,和二弟均被送到皇甫庄,人称“乞食者”。

    随后,父亲周伯宜暴病,从此出入当铺与药店之间。

    2

    18岁,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次年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一个富于时代特色的个人选择:“把灵魂卖给鬼子。”

    始读《天演论》,所受影响极大。

    1902年春,由江南督练公所官费派往日本留学。

    初入东京弘文学院,两年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1906年夏奉母命回国,与朱安女士结婚,甘愿作旧道德的牺牲。旋即赴日,自动退学,居东京从事文艺研究、创作及翻译,开始一生的疗救国民灵魂的工作。

    拟创办《新生》杂志,因经费不足而流产。

    其间,与革命者颇多过从。

    1909年归国。

    3

    归国后,先后在杭州及绍兴执教。

    1911年,辛亥革命勃兴,次年成立临时政府。应蔡元培之招,到北京教育部供职;初为部员,后为佥事。

    尴尬的小吏位置与沉寂的大隐生活。

    1918年。五四前夕,作《狂人日记》及随感录等,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曾参与《新青年》编辑工作。该杂志解体后,又为《语丝》发起人之一,及至后来,成为“语丝派”的实际领袖。此外,还曾参与组织未名社,编辑《莽原》及其他书刊,支持过多个青年文学团体。

    因为羽太信子的关系,与二弟作人决裂,精神严重受创。

    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多所大学讲师。

    其间,介入女师大风潮,积极支持学生而反对当局。对此,曾被教育总长章士钊免去佥事职务。与此同时,开展在知识者内部的“私人论争”。“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一度离寓避难。

    创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感集《热风》《华盖集》,专著《中国小说史略》,翻译阿尔志跋绥夫小说《工人绥惠略夫》、厨川白村论著《苦闷的象征》等先后出版。

    1926年8月底,与学生许广平一同离京;独赴厦门,任厦门大学文科教授。

    4

    1927年1月,至“革命策源地”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许广平为助教。

    4月,蒋介石发动“清党”,宣称“‘以党治国’为救中国的唯一出路”。十五日,赴中山大学各系主任紧急会议,营救被捕学生,无效,愤而辞职。

    年间,杂感集《坟》,散文集《朝花夕拾》出版。

    5

    10月抵上海,与许广平正式同居。两年后生一男,名海婴,怜爱之至。

    12月应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之聘,任特约著作员。

    寓所易地数处,后定居大陆新村9号。除两次北上省亲,大体没有离开过上海。寄身“蜗庐”,潜心著译,此之谓“带了镣铐的进军”。

    多次与人合作,或编辑刊物,或出版图书。1930年先后加入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及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三十年代以后,集团意识增强,然究取独立方式者多。

    国民党独裁政权及卵翼下的文人,始终是抨击的主要对象。此外,在营垒内部,先后有过两次重要的论争。即1928年与郭沫若等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和1936年与周扬等关于“两个口号”的论争。对于后来的存在状态,尝自谓“横站着作战”。

    曾由浙江省党部以“反动文人”罪名呈请通缉,避难数次,过一种近于半地下的生活。为逃避鹰犬耳目,不断更换笔名,著作亦长期遭禁。十年间,所著有杂感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小说《故事新编》;并翻译苏俄文艺理论多种,法捷耶夫小说《毁灭》,果戈理小说《死魂灵》等等。

    1936年10月19日病逝。病中,艰于起坐而写作未辍,死前体重仅余37公斤左右。美国医生邓氏据胸透照片推断说,以他肺部所受损害的程度,欧洲人当在五年前死去云;并因此,称许他为最能抵抗疾病的典型的中国人。日本医生须藤氏著文说:“先生不是以肉质来经营生命,也不是以筋力来工作,他是单凭着精神来生存来工作的。”作为一平民作家,有近万人自动前往送葬。遗体覆以某团体献旗,上书:“民族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