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长筱合战(下)_日本战国史_乐读窝小说
首页

六、长筱合战(下)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武田胜赖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他的兄长在一场权位争夺中成为牺牲品。他本来在兄长死后能成为第一顺位的继承人,但却被出继给了诹访家。而偏偏武田信玄去世,原来准备的继承人是胜赖之子,一个年幼无知的孺子自然镇不住武田家那伙如狼似虎的家臣。于是,胜赖就成为实际上的家督。一个“外姓人”因为种种原因成为家督,这使胜赖的威望先掉了一大截。父亲是全日本闻名的大人物,大人物的儿子,这顶帽子是会压倒很多人的,武田胜赖的脑袋上就压着这样一顶大帽子。所以他透不过气来,很希望能干出一点大事情来透气。长筱合战,就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了。

    在决战前,信长也做了不少准备工作,胜赖的行动处处表现出大战将即的样子,这个情况信长是清楚的。因此信长将领地内的道路整顿一新,方便军队快速移动。

    天正三年(1575)四月,武田胜赖终于行动,集结了甲斐、信浓、骏河、远江以及三河一部分地区的兵力15000多人,攻击长筱。长筱的奥平贞能手里只有可怜的500多人,只好向德川家康求助。俗话说,“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在三方原吓得拉屎的德川听说是武田大军来攻,他保持了沉默。虽然救兵如救火,但德川家康拖了整整半个月,到五月六日才从冈崎向吉田进军。原因很简单:信长同意救援。

    武田胜赖本来的目的就是把德川家康引出来,所以他立刻丢下长筱来围吉田城,但没占到半点便宜,于是他又转回头去攻打长筱,但长筱就像一颗顽固的钉子一样,怎么都拔不掉。兵法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个是中国兵书《孙子兵法》中谆谆告诫的道理,而且历史上不乏反面教材。南北朝时,东魏高欢在西魏名将韦孝宽防守的玉壁城下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不但打得精疲力竭,损失惨重,而且一无所获。武田胜赖犯的也是这个错误。他花了很多时间去攻打长筱城,但城中却越战越勇。正在僵持之中,信长的援军到达了,战场的形势从这一刻已经开始逆转。

    信长的援军速度很快,五月十二日出阵,十四日进入冈崎,总兵力达3万人。在休息一天后,于十六日继续前进,十八日在设乐原布阵。

    武田胜赖在此时已经不占优势,兵力不如对方,而且攻城不下,士气低落,疲劳不堪。在这种状况下进行战略决战并不明智。但武田胜赖抱着“一战成名”的态度,力排众议坚持进行决战。

    其实,信长非常清楚地形的重要性。设乐原地形狭窄而崎岖,不适合骑兵的驰骋,而武田军正是以凶悍的骑兵闻名。如果下到开阔地进行决战,信长的军队就将成为凶悍的武田骑兵砍瓜切菜的靶子。另一方面,信长命令,在连子川岸一连布下几道防马栅栏,信长的意图昭然若揭:最大限度地限制武田骑兵的发挥。

    于是,战役开始就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兵力优势方处防御状态,兵力劣势方反而发动了主动攻击。五月二十一日,武田军分为三翼,左路山县昌景骑兵疯狂攻击德川一方,右路则是马场信春,中路为内藤昌丰,分别攻击佐久间信盛和泷川一益。武田军的猛将倾巢而出,如山一般压来。织田一方在略做抵抗以后,退到防马栅栏后,马栅栏后突然响起了铁炮声,在连续不断的铁炮射击下,施展不了冲锋优势的武田骑兵纷纷倒下。武田军的第一波冲击失败。

    武田胜赖吃亏以后并没有改变战术,他只是集中兵力再次进行冲锋。问题就在于,设乐原的地形以及信长的防御策略限制了骑兵优势的发挥。所以武田军只是单纯依靠愚蠢的硬攻进行冲锋,而且冲锋很难获得效果。第二波小山田信茂和武田逍遥轩在信长的栅栏和“三段击”面前同样一无所获。第三波攻击由小幡信贞领导他的“赤备军”进行冲锋,小幡信贞却战死沙场。武田军的士气遭到极大冲击。第四波则是武田信丰率领的“黑武者”。第五波则由马场信春再次率领。武田军就是这样一波一波疯狂地进行自杀性冲锋。

    就在武田执著于冲击信长阵地的时候,鹫之巢山的武田军阵地出现了一股浓烟,原本胜赖将部分兵力留在鹫之巢山监视长筱城,但信长却秘密派酒井忠次配合长筱城端了这个据点。这个据点的失陷是对武田军士气的又一次打击。

    在设乐原,战役已经到了胶着阶段,疯狂的武田军硬是在崎岖狭窄的设乐原突破了两道拒马栅栏。这得益于马场信春、内藤昌丰等猛将的实力。虽然武田胜赖下达的是傻瓜命令,但这群虎将愣是把傻瓜命令给打出了效果,也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马栅栏和铁炮已经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了,武田军和织田军混战在一起,双方拼的是士气和意志力,信长再次投入柴田胜家、羽柴秀吉、丹羽长秀三支队伍加入战团。山县昌景从侧翼杀入,被德川手下的本多忠胜发现,本多忠胜立刻指挥铁炮队将这名叱咤风云的猛将击毙。山?昌景的落马使武田军一阵惊愕,他们连日作战,加上数次疯狂自杀性的冲锋,无论是体力还是精神,早已到了极限。猛将山县昌景的死则是给他们在精神上最后的一次重击,无法接受这个事实的武田军陷入崩溃,向凤来寺方向逃走。

    在混战中,小幡信贞、真田昌辉、真田信纲等数十名武将倒在了设乐原。信长发起了追击行动,在途中,内藤昌丰阵亡。马场信春为掩护胜赖撤退,突入敌阵战死。

    长筱合战的结果,对武田家而言是悲剧性的,尤其是山县昌景、内藤昌丰、马场信春三名重量级人物的阵亡,对武田家打击尤其巨大,武田家的人才储备力量在这场战役中损失殆尽,从此一蹶不振。

    有人认为,信长的胜利是由于创造性地发明了“三段击”和马栅栏相结合的战术。这其实只是一个原因。“三段击”并不稀奇,在中国和欧洲,这个战术已经不再新鲜。信长的胜,还是胜在战术上,胜在对地形、对兵种配合和战术的有效应用。而胜赖一开始强攻坚城,糜师费时,然后强行决战,又避己所长,扬敌之短,轻率冲锋,战术单纯而弱智。他的指挥失误实在是武田军在长筱合战中一败涂地的根本原因。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