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_好好说话第一步:学会倾听_乐读窝小说
首页

后记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到了后记,人们也期待着作者变得富有哲理起来。举例来说,在这里,我也许会告诉你,更好的倾听不只改变了个人关系与职场关系(的确是如此),也在不同性别、种族隔离、贫富差距,甚至国与国之间搭起了解的桥梁。这些可能是真的,但是如果我继续耽溺在说教层面上,那就是我的分外之事了,我也许该把自己所说的局限在“家”的上面,毕竟我只是一个心理学家,而不是哲学家。

    读了前面那么多内容,也许其中有你熟知的事,我只不过是又提醒了你一遍。但或许你也发现了:倾听远比一般人理解的更重要也更困难。想要被人听见的渴望是如此强烈,以至于我们真的在听了,但通常不是因为我们想了解对方,而是我们想回答。而且,我们在遇到愤怒和冲突时,还得铆足劲儿来克服,或者至少得抑制一下,以免情绪化反应让我们陷入焦虑,无法同情对方,这也会让倾听更有难度。

    要想在人际关系中取得彼此的了解,反应式倾听是最有用的。也就是说,在发表你自己的看法前,先听到并认同对方的想法及感受。你可以将反应式倾听变成一种习惯。然而,就像任何一种新习惯一样,反应式倾听也需要练习。

    我最不喜欢听的一句话,正是出自为了改善关系而来做治疗的某些人,他们在抱怨,而我也带着同情的心情听了,然后建议他们可以着手做一些事,这样就能给予对方理解,也能得到他们渴望的了解。然后,这句“评论”就出现了:“为什么每件事都要那么不自然?为什么我们就不能互相谈话?”我无休止讨厌别人这么说话!他们是“在”说话啊,但是没有用啊!

    有人说“在还没有弄明白对方说的是什么之前,不要急着回答”,这样是很不自然的,我就会很烦。因为这种抗议看起来是那么顽固不通,又自暴自弃。但这句话真正让我生气的原因是它说得对:良好的倾听并不是自然天成的。

    倾听是一种技巧,就如同其他技巧一样,是需要发展的。我们可以这样来看,倾听就像表演一样;但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它又是从在乎、关心他人之中自然养成的。

    关心他人无须刻意,它是你的感觉。如果你关心某人,那么你几乎是自动地表现出体贴的行为。这种体贴不全然无私,因为关心某人,就表示你的福祉是与此人有关的。当你爱的人出了事,也就是你自己出了事。然而“表现”出你关心,搁置你自己的利益,让你可以接纳他人,并不是容易的事。

    听得“用心”一点,也就是说,扩展我们的自发性以及自我,是对待彼此最好的方法。多用一点心在别人身上,至少在听到别人的感受时,考虑他的想法,这一点也需要努力。

    关怀地倾听别人,并不是说“没有自己”或“随传随到”,而是保持敏感,注意到你所在乎的人想被倾听的特殊情境。

    讽刺的是,在面对亲密的人时,我们倾听的能力通常最难发挥。冲突、习惯及情绪的压力,让我们在最需要倾听的地方却听得最少!当我们踏出家庭圈子之外,面对我们关心但是没有生活在一起的人,我们会比较开放,更能接纳,也更有弹性。因此,我们有时被控诉为“关心朋友更甚于家人”,但事实并非如此,只是因为这些关系少有冲突与悔恨的负担。

    所以,如果我们不处理自己的情绪化问题,纵使想努力成为更好的听者,也是徒然。更好的倾听所需要的,不只是对他人更开放,也要对自己更觉察。我们表达自己的方式,是不是让听者焦虑且具防卫性呢?如果是这样,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如果答案是“不做什么”,你能期盼的改善也就只能那样了。什么情况下我们不会听,而且开始过度反应,给人建议、打岔或开玩笑呢?

    关心别人本能地表达出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然而,我们常常自家庭中感受到挫折感,在广大世界中也倍感无力,说明了我们不是总以宽容、关怀的心去行事的。

    我们所置身的环境,无时无刻不在鼓励我们宣称自己是“受害者”,有权去自怨自艾。这种受伤的权利,可以理解为情感缺乏滋养的产物。渴求注意却不得,就是一种受苦、冷落或受辱。某种程度上,他人让我们认为自己被倾听的需要不过是奢求。这将我们置于何种境地—更渴求注意!因此,倾听的困难,就如同所有人类的问题一样,是环环相扣的:他人不够了解我们,就会让我们的内心没有安全感,也更加不能对他人开放。我们没有得到的倾听,就是我们没有给予的倾听。

    没能得到渴望的注意,我们心生无力感。由于我们所处环境中的经济衰退、贫困、污染及官僚体系的愚行等,使这种感觉也增强了。因此,我们对自己的能力丧失信心,不相信自己能做出改变,也就不那么令人感到意外了。对公众的幻灭及对个人的失望,把我们挖空了,也让我们沮丧。我们觉得浮沉不定,很自然地,就会把悔恨向外发泄,把同情转向自己。

    在我们觉得被围攻、没有安全感时,自然会想替自己打算。然而,对自我的偏执就是自我挫败。陷在过度的自我意识中,我们就变得极端又愤慨了。可悲的是,生气及失望融合起来,就会造成我们越发不去关怀,直至退缩到自我偏执的死角里。

    我们不可能简单地就倒转误解的过程,但我们可以理解,人际关系的问题是循环式的,而循环的形式是可以打破的—如果有人愿意走出第一步的话。

    走出第一步的最大酬赏是:好好地倾听使得我们更开放、更宽容、更与人联结,因此我们可以接触别人的生命,并在这个过程中丰富了他们,也丰富了我们的生命。倾听,尤其是同理的倾听,促进了听者和说者的成长,也促进了两人关系的成长。

    更好的倾听增进了我们的身心健康,这是心理学自然抱持的观点,按照其想法,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由“自我”促动的。但是,如果你把人类各种各样的关系,缩小到“自我的集合(a collection of selves)”,并且将自我缩小到孩童早期的情境,最后你剩下的就只是固定的人物特征,而你就也卡在那里了。

    美国人的生活信条是:“所有的行为都是受到自我利益(self-interest)的驱使。”但是这个信条错了。从个人主义的观点来看,我们在地球上的生活,就会让我们看不清一个更宏观的观点:我们其实只是大系统中的小系统而已,比如国家、社区、家族、家庭,等等。事实上,我们在内心省察,只能看到我们觉得空虚、不足的一部分原因而已。

    自我利益的想法中应该包括他人的利益吗?是的,个人的利益是和他人的利益息息相关的。但是,只有“开明的”自我利益才会顾及他人利益吗?

    “折中(trade-offs)”在生活中有其存在的价值,但在说明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时,只是从功利主义的观点来看,就会遗漏许多人情世故。

    关心他人,不管是出于政治上的公平、痛苦的缓解,还是出于对家人与朋友之爱,都是让我们感受自己是谁、是什么让我们的生命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根本。任何阻碍或模糊这种动力的做法,不仅矮化了我们,也伤害了我们。

    对人类尊严的尊重,并非只是说要同情他人或为他们做事,而是指要尊重他们,听他们说话,倾听并欣赏他们发出的声音,也就是说,要视他们为值得倾听的主观个体,而不是满足我们需求的客体。

    倾听他人,在道德上是良善的,部分是指与他人公正、公平地交往。倾听也是我们彼此道德承诺的一部分。

    在倾听我们亲近的人时,如果我们记得我们是分开的不同自我,事情往往就会更容易一些。“开放”及“自主”是相关联的,如果我们有勇气做我们自己,敢为自己挺身而出,那么我们也必须接受其他人理应有他们自己的看法。这个想法并不是要疏离我们与他人,而是在我们继续做我们自己时,让别人也做他们自己。

    学习倾听涉及自我控制的一种吊诡情况是:控制你自己,但不去控制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好像让别人来开车一样。要倾听,那你必须得“放手”。

    试着了解别人的观点是需要努力的,但这不是一门需要研究与练习的技巧。听人说完,就是在表达你有足够的关怀。

    我一直希望这本书能做到一点:恢复我们对人际关系看法的平衡。首先,我们将人际关系看成是“双向协定”的,这样一来,我们要是想改变从其中所得到的,就要去改变我们所投入的。其次,我们知道我们生活在人际网络中,而我们的生命也因此富有意义而充足,这就可以激励我们对他人更宽容,也更关怀。

    重新平衡人际关系,再发现对他人的关怀,是不是听起来有点神圣的意味呢?毕竟,你之所以挑中这本书,是想多学一些有关倾听的事,而不是读一段善行的布道。对不起!但是我们天生自然地拥有对他人的同情,也必须提醒自己要常常表达出来。

    我们都相信公平,并且尊重他人的权益。我们相信热情、公正,以及每个人都有被听见的权利。当然,这些标准常常被违反,但它们仍然是有效的标准,也常常激励我们采取行动。就像在一场热烈的讨论中,我们总会想办法去听而不是争论一样。或者,我们会记得多花一点额外的时间,去听听别人生活中所发生的事。

    倾听的义务可能是一种负担,而我们有时的确也是这么觉得的。但是,当我们感受到生命中的那些人是那么值得我们倾听,当我们感受到他们的尊严和价值时,这种被撼动的经验是全然不同的!我们还可以添彩的是去做到理解——尊重、热情及公平这些重要价值,都借由倾听来传递。

    如同我在本书最前面所说的,我们这么渴望被倾听的原因是:我们从来不会因为长大了就放弃了沟通的需要,我们需要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私人经验世界。然而,却没有哪种需求与倾听同等重要!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倾听有时看起来是供不应求的样子。倾听不是我们所拥有的一种需求,它是我们送出去的礼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