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节:花屿读书床(2)_知君用心如日月_乐读窝小说
首页

第78节:花屿读书床(2)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自古以来文人士人的妻生在深院曲房,是从来不出镜的,出镜即谓抛头露面,男人在人前也会大失体统。东坡之妻王氏早逝,才见了东坡怀妻的《江城子》,才知他有日日梳妆于小阁轩窗的妻名为王弗。即是纳兰容若旷古清怨的《饮水词》多哀哀欲绝之音,也是妻卢氏亡故后写给她的,但这又有何益。只是不见他们与妻生前可让人回味的点滴故事。倒是东坡那个惧内的老友陈季常之妻,泼辣率真,敢追夫到东坡的府第,只为求一个夫妻间的真与信,读来令人拍手而鼓舞。妻对于夫也只是敬,与良朋益友一样有着知遇的恩情,所以一生只是四个字"低眉婉顺"。

    妻是家中那款八宝函,男人除了把家传的那块龙凤珏放到里面外,别的什么也不放。

    而身边姬妾,是终日里相伴相随的那个人,最是十八般武艺样样备着。且得慧语婉转,与人心灵相通相犀。苏轼一生姬妾众多,而她被贬到惠州时,身边却只有王朝云始终不离不弃。东坡也因她的才情慧思,不舍她去。后王朝云终因流离颠沛,死于惠州,东坡提笔为其写的挽联即是"不合适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这不合适宜与暮雨弹筝是两个人一生的情结,那个曾令东坡喟然对天"知我者,唯有朝云也"的人,从此去了。东坡在惠州失伴成只思卿悲戚,便夜夜梦见朝云来侍,并为年幼的干儿授乳,东坡却总看到她衣衫尽湿,询其原故,答道:"夜夜渡湖回家所致。"东坡醒后大为不忍,于是兴筑湖堤横跨湖上,以便朝云前来人梦。姬妾与士人终也是有了人生大爱,才使彼此这样相亲眷念。

    翾风为石崇的爱婢。"以姿态见美,妙别玉声,能观金色。"翾风不只是姿容美,她有一技即是能通过声音而辨别美玉的所产之地,她以为西方北方之玉,击之声沉重而性温润,佩在人身有益性灵,东方南方之玉则声音清洁玉质清凉,佩在人身会使人神清而性明。后人有"翾风别玉"之说。

    翾风且有诗文灵慧,石崇自谓风流名士,爱极不忍舍弃,有一次他似真非真地对翾风说:"吾百年后,当以汝为殉。"翾风回答说:"生爱死离,不如无爱,妾得为殉,身其何朽。"这样至情至性,又如此明秀温慧,俱是凄婉深切的爱意流连。

    美与丑原无定论,只是擅取悦于人,使人悦在心里,便是美人了。古人说"悦之至而容亦至"正是此意。

    然翾风与朝云风致淡静,俱不是弄巧之人,应是句句口言心声。这两个女人,对男人用了心,用了情,也得到了珍视,但到头来终是辗转爱恋得苦,且不能善终。如佛手上的一枝花,只见花开,却不见正果。朝云死后,东坡在他墓碑上留的字仍是"姬人"之名。月夜里,朝云一缕魂魄归来时,徘徊流连于碑前,不知她是在意桂华露影的生前当下,还是在意这身后碑文上的名份。

    原本纤弱的女人,无名无份,唯心有大爱随着这个男人四处跨越关河迁徙奔走,看着人家一家有妻有子,笑语喧哗,圆满自在,时时就没有了那份支撑,不知自己为谁,为什么而来。心如下弦月一样一点一点亏蚀怠尽,人也渐渐耗干了精血。明末董小宛也随冒辟疆躲避战祸、辗转流徙,二十八岁时即逝于如皋。

    梦幻尘缘,伤心情动,萍枯水尽,谁证前盟。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于芍药。"男人分得清楚,什么样的女人可以轻松地调笑,可适时地送以助情的芍药花,但他不涉恋爱,更不涉功利,唯是相戏谑。古时男人身旁可无妻,断不能无婢妾。怡红院中的贾宝玉可以早早与四个贴身的大丫头相戏,与袭人更是有了肌肤之亲,甚或可与母亲身旁的丫头金钏也可演绎一段小私情。他虽怜惜众女儿,但他态度鲜明,与谁可戏,与谁郑重。在黛玉宝钗面前他是断断不敢多说一字,声怕落一个不敬的罪名。《红楼梦》中的礼乐社会,妻知道自己是妻,妾明白自己是妾,各自身份明晰,正心诚意,两不相扰,才有了大观园的人世风景。

    士人把臂入林,借一个红粉佳人作知己,将白日消磨,有一种解语言的花竹,清宵魂梦,饶几多枕席上烟霞。

    女人在这里是笼鸟是瓶花,是几上的一支花觚,是手中的一把有字画的折扇,是衣上的一支玉坠儿,是书房内几上的清供。唯有这种不相托生死的淡然,两下里才觉得轻松。男女之间超越了生死海,是浅浅的清娱,如月下的一庭栀子香。

    白居易的樊素小蛮终被文长公适时打发走了,大家到头来各奔前程,两不相误,乐天原是聪明人,懂得适时放手。这样的关系原不可相纠缠一生的,如朝云与小宛早早夭亡而逝,连天年也没了。小宛死后,冒辟疆作《影梅庵忆语》来怀念小宛,字字血泪,但通篇称小宛为"姬",怜那小宛爱得性命都失,到头来亦不能正身正名,让人陡然苍凉。本是风尘中的姬人,让行走于堂堂天下的世阀之士拿什么爱你一生,义务终了之日,也是香魂云散之时。

    明代袁中郎在天兰大士前祝曰:"但愿今生得寿夭,不生子,侍妾数十人足矣。"有人评他是慧人。这样的人生态度没有缘情深重,"时人见此一株花,如梦相似"。此花亦彼花,如梦?幻,相似即可,不必求真。

    "花屿读书床"的境界与那时的世风日景最最相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