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李朝斌毋庸复姓归宗应于李氏别为一宗片》_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案例篇_乐读窝小说
首页

30.《李朝斌毋庸复姓归宗应于李氏别为一宗片》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同治六年十一月初三日

    【背景】

    这是一道曾国藩代部下陈述复姓归宗(因过继、收养等关系改用他人姓氏后又改回本姓)事宜的奏折,读者一定很奇怪,这种与自己无关的芝麻小事难道也要直接向皇帝奏报吗?答案是一定要,而且在曾国藩一生两千多道奏折中,类似报告复姓归宗的奏折并不少见。这又是为什么呢?

    中国文化是一种以血缘家族为基础的亲情文化,这在封建社会时期表现得尤为浓烈。清朝时期,一个人若能通过努力取得功名利禄,不但从表面上能给整个家族带来荣耀,更能直接给祖宗、父母、儿孙带来相应的封阶,如一品官可以追赠三代,即使九品芝麻官也可以追赠父母官衔。正是因为直系血亲能够获得重大利益,所以理清血缘便成为官场中的大事。镇压太平天国的这场战争,使得许许多多原本贫苦的草民打仗立了功,被授予了官职,光耀了家族。这里面不乏特殊家庭出身者,那么光耀的是哪家的家族,应该封赠哪家的父母,就不得不判断清楚。这道奏折中的李朝斌就是一例。

    【原文】

    再,江南提督李朝斌本姓王氏,襁褓中为李氏父母抚养鞠育,至于成立,迭遘艰虞,王氏本生父母隔绝不相闻问,李朝斌初不自知为王氏所生也。本年三月间,有善化人王正儒来臣处禀称,李朝斌系所生季子,自幼育于李氏,请饬复姓归宗等语。臣当即询之李朝斌究竟是否有因。李朝斌茫然不解,即寄书至家,询其族叔李传诚等,始据详告颠末。

    盖李朝斌未生以前,王氏本生父母已有子三人,世俗之见,以多子为累,王正儒与李朝斌之父相识,故指腹订定堕地后即任听李氏携去。王氏父母固已弃之如遗矣。事隔四十三年,忽有呈请复姓之议。李氏族人谓王氏恩谊已断,寄书详论,极陈不应归宗之义,其言亦颇中肯。臣复加查核,此事关系纲常名义,未可凭空臆断。

    查本朝言礼之书,尚书秦蕙田所纂《五礼通考》最为精核。其于异姓为后之事,反复辩论,一以原情为主。所引《金史》张诗一事。张诗本李氏子,育于张氏,阅三十年始知之,初议归宗,终以张氏无子,遂仍其旧。秦蕙田称张诗为孝。今王氏本生之父母有子三人,而李氏抚养之父母别无主后,正与张诗之事相类。伏查定例,出嗣之子归宗,亦以所后父母有无子嗣为断。若令李朝斌归宗,则在王氏本生之父母,不过于三子之外又增一子,而在李氏抚养之父母竟至斩焉不祀。抚子者将抱恫于九泉,为子者将难安于毕世。核诸古礼,参以今律,李朝斌应于李氏别为一宗,但后其抚育之父母,而不祭其以上之祖宗,于王氏则不通婚姻,一以报顾复之深恩,一以别族属之大义,其于王氏之父母则曲尽敬养,庶为两全之道。该提督天性肫挚,未忍自决,臣为之参酌定议,详晰批示,遍告宗人,情义既可兼尽,众论亦已佥同。惟以提督大员异姓为后,必应奏为立案,以昭郑重而垂久远。用敢详陈本末,上达宸听,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训示。谨奏。

    【译文】

    另外,江南提督李朝斌本来姓王氏,在襁褓中即由李氏父母抚养培育,一直到长大成人,多次遭遇艰难,而王氏亲生父母与他隔绝,从没有过问过,李朝斌原本并不知道自己是王氏所生。今年三月间,有善化人王正儒到臣处呈递禀帖,说李朝斌为他所生的小儿子,自小在李家养育,请命他复姓归宗等等。臣当即就此事问李朝斌,是否事出有因。李朝斌对此茫然不解,立刻寄信回家,询问他的族叔李传诚等人,才由族人告知事情的始末。

    原来,李朝斌出生之前,王氏本生父母已有三个儿子,世俗的看法以儿子多为拖累。王正儒与李朝斌的父亲互相认识,故指腹约定落地后即听任李氏抱走,可见王氏父母早已将他遗弃了。事隔四十三年,忽然冒出个复姓归宗的提议来,李氏族人认为王氏与李朝斌恩情已断,寄信来详细说明,竭力陈述不应该归宗的道理,他们的说法也颇为中肯在理。臣又加以查核,认为此事关系到纲常名义,不可凭空臆断。

    臣查阅本朝谈及礼制方面的书,尚书秦蕙田所编撰的《五礼通考》最为精辟。书中关于异姓后嗣的事,反复辩论,归结为以情谊为主,其中引了《金史》里的张诗一事作为例子。张诗本是李家的儿子,从小抚养在张家,隔了三十年后才知道真相。一开始还讨论复姓归宗,最后考虑到张氏没有儿子,于是照旧并未归宗,秦蕙田称赞张诗孝顺。如今王氏本生父母有三个儿子,而李氏作为抚养父母再没有别的儿子嗣后,正好与张诗一事相类似。根据定例,过继给别人的儿子归宗,也应该以抚养父母有无子嗣为判断依据。如果让李朝斌归宗,则对王氏本生父母而言,不过在三个儿子之外又增加一个儿子,而对于李氏抚养父母而言,则其香火已断无人祭祀。抚养儿子的将在九泉之下担惊受怕,作为儿子的也将一辈子不能安心。参照古代礼法,并参考当今律令,李朝斌应该在李氏宗族中别立一支,只作为养父母的后嗣,而不祭祀养父母以上的祖宗,并与王氏不通婚姻,这样一方面报答养育的大恩,一方面分别族属的大义。至于对王氏本生父母,则应该尽敬养的孝道,如此或许才是两全的办法。该提督天性厚道诚挚,不忍心自己做决断,臣为他参详做出判断,详晰进行指点,让他遍告李氏、王氏两姓宗族,两方的情义既可以兼顾,众人也一致赞同。只是因为涉及提督大员以异姓为人之后的事,一定要奏报立案,以示郑重并流传久远,故而详细陈述此事的本末,让朝廷知道,请求皇太后、皇上鉴察指示。谨奏。

    【赏析】

    复杂事情要“拎得清”

    部下要求复姓归宗,需要曾国藩给出意见。这看似小事,其实不是小事,牵涉到一名大员、两个家族,关系到朝廷礼制、社会风俗,还会产生连带影响,非常复杂,不能简单就事论事,处理起来要非常慎重而冷静,用俗话来说要“拎得清”。

    认清这件事的诉求在于一个“名”字。《论语》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王家在将儿子过继给李家43年后,突然要求李朝斌归宗,不仅仅是改姓这么简单的事,看重的是李朝斌一旦归籍后带来的名分、荣耀和恩荫等实际利益,所以关涉较大。

    理解这件事的核心是一个“礼”字。儒学是曾国藩思想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以“三纲五常”等为代表的“礼”,是儒家宗法社会的基础,“礼”维持着纲常伦理,塑造着社会秩序,特别是文武大臣,更是要在尊礼守礼上做表率,以引领社会风范。曾国藩是理学信徒,又当过礼部侍郎,对“礼”之重要自然非等闲视之。面对双方分歧,他不是听信一方言辞,而是从“礼”的高度来看待,认为“此事关系纲常名义,未可凭空臆断”,所以寻根究底、一丝不苟也就不足为奇。

    慈禧

    判断这件事的关键在于一个“理”字。是否应该归宗,并没有绝对的答案,要看具体情形。曾国藩引经据典,查阅了礼制方面的书籍,找出过往的例子,运用判例法,为这件事做出裁决。书中所载的张诗的例子,与李朝斌一事颇有相似之处,“出嗣之子归宗,亦以所后父母有无子嗣为断”,得出不归宗的结论,显得有理有据,论断充满说服力。

    把握好这件事的落脚点在于一个“情”字。“情”是此篇奏折的暗线,从开篇说“襁褓中为李氏父母抚养鞠育,至于成立,迭遘艰虞,王氏本生父母隔绝不相闻问”,到“王氏父母固已弃之如遗矣”,两相对照,情谊深浅判然可知。进而从反面论证,如果判决李朝斌归宗,“抚子者将抱恫于九泉,为子者将难安于毕世”,与人情不符,与世情相违,所以得出结论就水到渠成了。

    处理这件事的重点在一个“责”字。得出不归宗的结论后,处理意见是李朝斌于李氏另立一宗,作为养父母的后嗣,而不祭祀养父母以上的祖宗,与王氏不通婚姻,对王氏亲生父母尽敬养的孝道。这样做恩与义兼顾,情与理两全,确实考虑周到,说明曾国藩熟稔事理人情,知权达变,敢于担当,并非迂腐的老夫子。

    曾国藩也知道李朝斌自己不合适来做这个决定,所以代他做主,“该提督天性肫挚,未忍自决,臣为之参酌定议,详晰批示,遍告宗人”,自古“清官难断家务事”,曾国藩不仅断了,还断得很有道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