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_公文高手的自我修养.案例篇_乐读窝小说
首页

后 记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戊戌年春节,我借回湖南老家过年之机,驱车到双峰荷叶塘曾国藩故居实地踏访。富厚堂占地广阔,屋宇众多,古色古香,文化气氛浓厚,走在那里,能让人心静下来。

    当时半天的时间,也就是走马观花,但有几处给我印象深刻:

    一是后山腰上的思云馆,见证了曾国藩个人思想的转变。这栋两层砖木结构的建筑,是曾国藩为父母守孝之地。咸丰七年二月,曾父去世,他从江西军次奔丧返家。为纪念双亲,他取古代“望云思亲”之意,亲筑思云馆,居丧期间即居于此。曾国藩在江西战场非常失意,处境艰难,此时心灰意冷。守制期间,经过深刻反思,他的思想发生了极大变化,次年复出,行事方式大变,事业走向顺遂。

    二是位于中心的正宅八本堂,揭示了曾氏家族从普通农家跻身名门并代有人才的谜底。曾国藩极为重视家教家风,建立了一套治家的完整可师的理论体系,其中核心就是“八本”: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因此,他将正宅命名为“八本堂”(后曾纪泽改名为富厚堂),并将其内容刻于其匾额之上以宣示后人,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曾氏后人。可以说,八本堂是集古代中国家教思想之大成的最系统的家教殿堂,对当今社会每个家庭所面对的教育困惑问题,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是占据一侧的藏书楼,这里映照了近代湖湘乃至整个中国的文脉传承。四座藏书楼,飞檐重叠,防虫、防潮、防火、采光功能齐全,足见建造者之用心。楼内藏书曾达三十余万卷,曾国藩生前文牍、诗文、信札、书籍等一度多藏于此,曾纪泽搜罗的西洋文化科技图书也存于兹,从规模、广度、影响来说,都称得上当之无愧的近代私人藏书第一楼。曾氏后人在这里读书就学,哪怕战乱时都不曾停止,故而人才辈出,绵延数代。曾国藩一生重视文化,且因其家族与中国近代史的密切关系,曾氏藏书具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化价值,后来大部分被运往宝岛台湾。

    从个人到家庭到社会与国家,由己及众,家国同构,正是从这里,我理解了《大学》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含义。

    这本书的写作,缘起于李异鸣兄的创意,也归功于他的催促。作为一个来自湖南的出版人,他对本土先贤的推崇自可理解。而在关于曾国藩的书籍已众的情况下,为了不重复雷同,找出学写公文这样的角度,也可见他的选题眼光。

    编译者马振凯是我的同事,他古文功底不错,也对曾国藩感兴趣,他为书中古文奏折做了白话翻译,以及为每篇撰写背景介绍。他所做的工作给本书增色不少。

    严格意义上说,这是一本我们与曾国藩“合作”完成的书,他写出文本,我们进行阐释。可惜的是,我们是否把他的经念对了,已没法向他求证了。

    作为湖南人,我一直想为故乡写一本书,关于这片土地上的历史烟云与人物风流。作为一个离家日久的游子,我难免时常回望和打量湖湘文化,毕竟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己的文化人格之养成(当然我也知道,这种自我陶醉是危险的,反思和客观审视更为重要)。但惭愧的是,由于俗务缠身(其实只是借口,主要在于自己愿力不够),加上不愿仓促成文,所以一直没有拿出像样的东西。结果却在友人的催促下,写出了这样一本书。似有佛头着粪之处,也顾不得许多了。

    我略感安慰的是,作为中国人,我们终究还是要了解本民族的文化,虽然全球化带来了文化大餐,但民族文化依然是我们的血脉所系。曾国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赫标本,具有广泛阐释的空间,公文当然只是他的冰山一角,但借此路径,从中有所感受和认识,将有助于了解我们自身文化的特点、优长以及弊端。

    而从公文角度来说,本书或也有它的实用价值。我们老家有句话:看样学样。学习借鉴好的文本,有利于业务不断精进,水平不断提升。很多人都觉得公文难写,其实,只要找到正确的路径和方法,多下点功夫,天下也没有难写的公文。

    胡森林

    2018年春分于北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