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京剧中的舞蹈_中国世界舞蹈文化_乐读窝小说
首页

五、京剧中的舞蹈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京剧史家把四大徽班进京的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左右至光绪六年(1880年)定为京剧孕育到成型的时期;1880年至1917年为京剧成熟期。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淘涿、润化、融化,京剧声腔和表演体系形成。

    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演员。清人沈容圃绘的《同光十三绝》就记录了这个时期13位有名的京剧演员的舞蹈形象。这些演员有的原是昆曲演员,后来兼演京剧,如徐小香(1831~1882年),对京剧小生的唱、念、做、打有较全面的发展,特别是对戏曲舞蹈的水袖、翎子功技巧,有独到之处,为戏曲小生的舞蹈艺术的成熟做出了一定贡献。他在饰演《凤仪亭》中的吕布时,以翎子轻拂貂婵粉面,拢而微嗅的舞姿,活现了吕布此时此刻的心情,传为艺坛佳话,历来被引为以舞蹈特技表现人物心理和性格的例证。

    生行艺术的发展是京剧成熟的重要标志,《同光十三绝》中,以饰演文武老生名盛一时的谭鑫培(1847~1917年),更对戏曲舞蹈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善于揣摩人物,创造舞蹈绝活,表现人物彼时彼景的心情,不少被后人效法。如在《连营寨》中,他饰刘备,在“火烧连营”时,他舞袖扑火,交叉运用“吊毛”、“硬抱背”、“单腿蹉步”等跌打技巧,出色地表现了烟火弥漫中刘急迫无告的心情。所以谭派的八大绝活:刀、枪、鞭、锏、马、旗、鼓、箭,都是指他利用这些道具进行舞蹈的功夫。1905年北京丰泰照像馆的摄影师,就请谭鑫培扮演《定军山》中的黄忠,拍摄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部无声电影片。影片主要表现黄忠的英勇豪迈,有“请缨”、“舞刀”、“交锋”等场面,意义深远。京剧武旦优美的“趟马”就与清末著名的武旦荣蝶仙的精心创造有关。据说荣氏平素极喜古代仕女画,画室内四大美人的画幅高悬,他日夕揣摩,终于把古代仕女的美姿糅进了旦角趟马舞蹈之中。1917年左右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是中国京剧鼎盛时期,名家辈出,异彩纷呈,出现了以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为代表的“四大须生”,以武生宗师杨小楼与江南名演员李春来为代表的南北武生泰斗。净行也出现了金少山、郝寿臣等在唱腔和表演上都有突出贡献的演员。而“四大名旦”的相继成名,更为戏剧艺术树立了空前宏伟的丰碑。

    杨小楼(1878~1937年)扮演《霸王别姬》中的项羽,举手投足都表现了这位叱咤风云的英雄在处于末路时的复杂的内心活动,慷慨悲壮,慑人心魄。二是他博采众长,从武术中吸收民族舞蹈的气质和韵律。他精研八卦掌、六合枪和通臂拳法,并且巧妙地将其融化在他的圆场、台步、战器舞和表现孙悟空这类特殊角色的舞姿中。

    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的相继崛起,更成为京剧鼎盛时期的标志。

    梅兰芳(1894~1961年),名澜,字畹华,出身京剧世家,是梅巧玲之孙。8岁学戏,11岁登台。善演青衣、花旦、刀马旦,他对戏曲舞蹈的丰富、完美,有着超越前尘的卓越贡献。他一生创演了许多载歌载舞的剧目。在这些剧目中,他从武术、古画和戏曲各行当演技中,提炼编创了许多极为精美的舞蹈,如《天女散花》的绸舞、《麻姑献寿》的袖舞、《黛玉葬花》的锄舞、《廉锦枫》的刺蚌舞和《霸王别姬》的剑舞,脍炙人口,传颂世界。在一些传统青衣剧目如《宇宙锋》、《洛神》、《贵妃醉酒》中,他出色地运用舞蹈表现人物,许多武功技巧,在其巧妙安排下成为描绘人物心境、塑造人物形象的点石成金的舞蹈语言。如《贵妃醉酒》里的醉态的表演,他运用了“卧鱼”这样的舞姿,表现杨玉环醉中嗅花的情态,把生活中不美的醉状,化为美的艺术,1930年,他访问美国,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他在《霸王别姬》和《红线盗盒》中的剑舞,被美国艺术评论家称为“形式和象征性紧密结合,灵巧熟练而优美的杰作”。他不只被称为歌唱家、舞蹈家,并且被推崇为“难得的武术家”。他的剑舞除运用了武术中剑术技巧外,又广泛地吸收了拳术及刀、锏等兵器的招数。他从形意拳、太极拳中吸收了一些内劲和步法,化入《夜深沉》的舞步中。经过几十年的琢磨,他这套剑舞已经是举世青睐的艺术珍品。他从1915年到解放后,创作改编了许多剧目,大都唱、念、做并重,加强了歌舞性,吸收发展了很多民族舞蹈,如绸舞、袖舞、旗舞、剑舞、云帚舞、翎子舞等,有的作为剧中的舞蹈穿插,有的则通过舞蹈来加强艺术表现力。对梅兰芳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的齐如山曾著有《国剧身段谱》,论述了近代戏曲和古乐舞的渊源关系,并记载了袖谱、手谱、足谱、腿谱等200多种身段的规范。

    尚小云(1899~1976年),其大胆革新精神为戏曲舞蹈的丰富发展,起到了开拓作用。他擅长的传统剧目《昭君出塞》、《思凡》、《祭江》、《春香闹学》等,都体现了尚派艺术华美秀丽、端庄遒健的艺术风格。

    程砚秋(1904~1958年),原名承麟,6岁学艺,师从荣蝶仙,曾拜梅兰芳为师。12岁正式搭班演出,曾以《祭塔》、《贺后骂殿》、《虹霓关》、《刺红蟒》等青衣、刀马旦戏,名噪一时。20年代,他编演了大量新戏,如《鸳鸯冢》、《青霜剑》、《梅妃》、《荒山泪》等,卓而成家,成为程派艺术的创始者。他在戏曲舞蹈上有许多创见,他的水袖工夫非常精妙,为成功地塑造那些娴静端庄、身世凄凉的古代妇女形象,表现其难言之情和难状之境,提供了许多优美的舞蹈语言。他每天看帖、临帖、练剑、打拳,把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和气韵,化入水袖舞姿。他认为要练好水袖,“外要练剑,内要练心”,他把书法艺术中“龙飞凤舞”的笔韵,融会到水袖之中。他所总结的水袖舞十字诀“勾、挑、撑、冲、拨、扬、挥、甩、打、抖”成为戏曲舞蹈规律性的总结。

    荀慧生(1900~1968年)把梆子的身段武功化入京剧表演,丰富了戏曲舞蹈的内容,创造了荀派艺术。荀氏武功扎实,与杨小楼合演《青石山》,荀饰九尾玄狐,与杨对刀,珠联璧合,快时如暴风骤雨,令观众叫绝。演《战宛城》的邹氏,体现其叩头乞命,抡发绺跪着走圆场的舞姿,恰如其分,既表现其授命之凄,又保持其华贵身份,被称为“膝上有眼”。荀慧生排演新戏甚多,如《飘零泪》、《侠骨香》、《双妻鉴》、《梨雨村》、《晴雯》、《红楼二尤》、《红娘》等。在数量上超过了梅、尚、程三氏。荀派《红娘》舞姿活泼生动,至今是荀派经常上演的保留节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