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虚"之用(3)_读毛泽东札记_乐读窝小说
首页

"务虚"之用(3)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务虚",作为领导思想和工作方法之一种,始终为毛泽东着力提倡并善于运用。诸如,他经常要求领导干部读哲学,读历史,读文学,读了好的篇章,就推荐给其他人,甚至经常开列一些书目,供领导干部学习。同一些领导干部聊天,也常常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即使在一些重要的中央会议上,也往往作古今中外的漫谈。1958年1月,毛泽东专门写了一篇《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其中说道:"成天忙于事务,那会成为迷失方向的经济家和技术家,那很危险。"这年11月,他又专门给县级以上的各级党委写信,提出要"联系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革命和经济建设"去读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和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使自己获得一个清醒的头脑,以利指导我们伟大的经济工作"。信中还希望领导干部"不要像热锅上的蚂蚁,整年整月陷入事务主义,搞得很忙乱,要使他们有时间想想问题"。因此,"要把他们拿出来冷一下"。所谓"冷一下",就是务虚。

    1958年3月26日,在成都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对"务虚"的问题作了专门阐述--

    "过去也不是一点虚没有务,也谈了一些,可以有那么一点时间不谈具体问题,专谈一般的思想性质和理论性质的问题。""先实后虚或先虚后实都可以,可以专门开一次实的会,也可以专门开一次虚的会。也可以同时并举。不过现在就希望多一点虚更好,因为过去太实了。我看我们这些人,比较太实了一点。要逐步引导我们各级党委的同志关心思想、政治、理论这样一些问题。""中央一级、省一级包括地一级的第一书记恐怕解放一点,还要加一点,及其他同志。中央只解放我一个人,恐怕是不够,恐怕还要有几个同志,把他们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一部分,这样有可能做些研究工作,注意比较大的问题。如何解放法,大家去研究,总而言之,是少管一点事情,少管一点就能够多管一点。"

    "少管一点就能够多管一点"这句话,深刻道出了务虚和务实的辩证关系。领导干部处理事情,光靠一个人关在屋子里面想不行,有时仅仅就事论事也不行。除了走出去调查研究,除了阅读各种各样的简报信息,还必须经常同人交谈,以相互启发,获得新的思想资源,或者把一些未必成熟的想法交给人去琢磨,以求丰富和完善等等。特别是在一些比较高级的领导岗位上,主要任务是出思路、谋战略,务一些虚更不是可有可无之事。务虚,看起来没有和具体实践扣得很紧,但可以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以及总结实践的能力;看起来似乎没有实打实地去解决某个具体问题,但却能够为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提供不可或缺的思想方法和智慧经验。所以,务虚这件事,说起来好像有些超然,但有时候却很管用。涉及的事情越是方方面面,碰到的问题越是复杂难办,越是需要触类旁通的宏观思维去统筹考虑,这时候,务虚所发挥的作用就可能很关键。

    曾经在中央工作多年的李德生同志,在回忆录里记述毛泽东第一次同他谈话的情景以及他的体会,可作务虚之用的一个生动范例。

    李德生说:"我等着他对我到中央工作后提出具体要求。然而,毛主席思路纵横驰骋,完全不像我想象的常规的工作方法。他谈起了党的历史,又问我平常爱读什么书。我看到毛主席房间里那么多书,顿感惭愧……谈到学历史,他又提出,《天演论》和《通鉴纪事本末》也要看。""毛主席对我是不谈工作任务,不谈工作要求,只谈一个学习问题。我感到对我这个从军长岗位上刚到中央工作的人来说,真是特别重要。""我领悟到,在中央工作不能只想到如何工作,如何克服困难,而应该努力学习,这样才能使自己视野广阔,思路清晰,不致为狭隘的经验主义、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所束缚。后来我从实践中体会到这恰恰是在中央工作最重要的条件。""我体会,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去指导实践,运用之妙,是门艺术,是领导干部必须努力把握好的一门艺术。"

    一般说来,人们比较警惕只会务虚不能务实的毛病,对只务实不务虚的做法,却不大容易看出它的弊端。如果换一个角度思考,把一个又一个的事务比作大海,那么,要赴海而不被淹死,就得抬出头来呼吸;要找到最佳的划游路线,也得抬出头来观察。这呼吸,这观察,就是"务虚",就是在前人的经验和知识中,在别人的思考和言行中,在相互的讨论乃至争论中,找出可遵行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