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_私募股权投资管理_乐读窝小说
首页

后记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我大学没毕业就开始接触风投了,当然那时用“疯投”来形容更加合适。我在一家投资顾问公司打工,主要工作就是帮企业融资,写商业计划书的时候神神叨叨地念着愿景、使命和战略这些美国人发明而中国企业家完全一头雾水的新词。有那么一个瞬间,当我西装革履满头大汗地走在2000年夏天的建外大街时,我也觉得自己有点儿华尔街精英的范儿了。结果扭头一看,满大街都是这样的精英。这就是泡沫。

    网络泡沫的破裂比我们预料的要快。之前被视为“冤大头”兼金主的美资基金比我们想象的要精明得多。一单已经签了Termsheet的3000万美元融资案也最终流产。这本来是我在以后的岁月里可以大吹特吹的资本,虽然当时的角色只是个马仔。在投资顾问公司混了一年半以后,我老老实实地回北大念书了,后来又去香港混了个博士,转一圈继续回北大,只不过角色变成了老师。

    也许是缘分未尽,我很快又摊上私募股权的事儿了。2006年我受邀担任国家发改委产业投资基金(现称股权投资基金)课题组副组长,参与《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起草。名义上我是副组长,实际上就是个书记员。课题组的组员比我资历要强很多,包括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和国开行等金主,高盛高华、中信证券和中银国际等券商,鼎晖和弘毅等GP,以及毕马威和德普等专业中介。我的工作是汇总每次开会讨论(热烈得如同吵架)的意见,并落实成管理办法的草稿。在两年写了五稿之后,我还是退出了这项工作。管理办法难产的原因并非课题组的问题,而是发改委和证监会谈判不成功,结果一拍两散,谁也没得好。

    我从2007年开始在北大课堂上给EDP和EMBA的同学讲授私募股权的投资管理。讲第一堂课时很难受,因为当时国内可供参考借鉴的案例非常稀少。谈到基金结构和投资条款的时候,同学们往往听得云里雾里的。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随着中国Pre-IPO基金的迅速崛起,中国的案例开始变得多如牛毛。两天12个小时的课往往都无法覆盖募投管退的全部内容,讲课的任务也开始变得轻松起来。

    在我讲授私募股权课程的几年里,中国私募股权业经历了“一拥而上,一哄而散”的一个半周期。尽管如此,北大和清华课堂上的学生数量还是在不断地增加。应该说,现在私募股权业和2008年一样再次处于低谷阶段,但从长远发展来看,这次或大或小的调整只是大潮流里的一朵浪花而已。我觉得有必要将“有中国特色”的私募股权实践总结讨论一下,于是便有了这本书。

    这本书其实也是私募股权课程的讲义。从2010年开始我断断续续写了三年,总是有些事情打断我的思路。当2013年春节我一鼓作气把最后一章写完时,终于长出了一口气。在这三年里,我经历了人生最快乐的时光,收获了一个儿子并且体重减了50斤(当然不是因为写书)。这本书算是对过去几年美好生活的一个纪念,同时也对听过课的 7000 多名同学有所交代。感谢在过去几年中给了我大力支持的家人、挚友和同仁。除了北京糟糕的空气之外,我对生活充满感激。

    欧阳良宜

    2013年7月于北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