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语_大历史与人类的未来:修订版_乐读窝小说
首页

结束语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人类未来最根本的问题,在我和许多人看来都是一样,就是地球上的居民是否能够遵循理性、和谐相处、团结协作,以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目标,还是任凭穷富之间的巨大分裂以及社会内部、社会之间权力分配不均的状况继续下去,直到上述目标被私心杂念和众说纷纭彻底粉碎。在可再生能源体系中,可用资源要比当今富裕社会的资源更为有限,所以我们面对的主要问题是:是否所有的人都情愿过上一种合理有节制的生活。此外,人类肯定会在所有可能的地面寻求能量和粮食生产,只是到那时,我们是否还有供野生物种繁衍生息的空间呢?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前面第五章提到过的一个观念,即人类可能在遗传基因上就有这么一种倾向,即总要求得比自身生存繁衍所需稍多一点儿的物质和能量。果然如此的话,那人类会不会有总是试图跨越地球生存金凤花条件边界的基因本能呢?如果是这样,那我们是否有能力用文化来驯服这种生物本能呢?究竟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会支撑理性、节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行为呢?此外,我们还不清楚可持续发展究竟意味着什么,因为所谓可持续存在取决于人们究竟想要保留些什么。目前,人们对此并未达成共识,所以对于子孙后代究竟想保留些什么,我们就更不清楚了。然而,如果人类要安逸舒适地在地球上生存下去,我们及我们的子孙后代就不得不直面这一最根本性的问题。

    在生物学上,非随机消除只在一代人身上发生作用。只要某一物种成功繁衍,该物种就可以说未被非随机消除。时至今日,对生活在地球上的大多数人而言,成功繁衍基本已得到保障,虽然其子女面前的境遇千差万别。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必须为一代人以上的未来境遇做好充分准备,而且这种准备工作已变得异常紧迫。生活在当今时代的人都习惯了短期思维、收获短期回报,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均如是。那么,我们是否能在这样的情况下在足够大的人群中播撒长时段的文化愿景呢?换言之,我们能够借助文化来驯服我们的生物本能和社会制度安排吗?

    本书提出的理论框架有一个非常直接的目标,即有助于实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从而使人们看清人类在大自然中的地位,并形成一种统一的认识和观点。1959年,查尔斯·珀西·斯诺(Charles Percy Snow,1905—1980)在剑桥大学著名的瑞德演讲中曾提醒世人,他们所处的时代已经出现了所谓“两种文化”,即科学与人文的分离。同年,他还出版了一本名为《两种文化与科学变革》(The Two Cultures and the Scientific Revdutio )的著作,更详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在该书的第16页,斯诺这样写道:

    有好几次我出席聚会,前来聚会的人——按照传统文化标准——都是受过非常良好的教育的,他们常津津有味地谈论起自然科学家,说后者难以置信地无知。有那么一两次,我实在被激怒了,就当面诘问他们:你们当中有谁能说说热力学第二定律是怎么回事儿?对方的反应很冷淡,说不知道。不过,我也曾问过科学家类似的问题:你曾读过莎士比亚的作品吗?

    从前文我们已经看到,热力学第二定律对本书的理论方法可谓至关重要。笔者认为,这一定律同样适用于人类史和自然史,而本书尝试以此为线索和基垫弥合上述两种文化间的鸿沟。

    无论如何,希望本书业已澄清如下论点,即能在一定的金凤花条件下流过物质是多层次各种复杂实体兴衰成败的基本原理,这一思路不但简单明了地概括了整个大历史观,还有助于澄清人类在不远的将来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