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二节:让有效研发创意创造新需求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

过“名师+辅导员”的模式,以网络教室为媒介让分布在不同地方的学生同时聆听名师课程,这种在不同授课点配备经过统一培训的辅导员与学生沟通和互动,就在最大限度上复制和放大了名师的有效创意。

而在咨询业,对同一个行业往往会形成一个有共性的工作模板,按照这个模板进行调研、分析,基本能够覆盖某个客户企业的大部分信息和问题,这就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放大和复制了前期咨询顾问的有效创意。

在会议论坛产业,专家资源和会议论坛的精彩内容,都可以通过会前花絮、会后解读、文字视频产品等多层次、不同形式的知识产品开发来不断放大论坛会议本身的价值。一个主论坛取得成功以后,可以将分论坛、子论坛、相关衍生产品的开发进行内部创业,有创意的员工或者团队可以获得一定的品牌、资金等资源支持,成功后可以成为一个部门,也可以独立成为子公司,创业领导人还可以获得利润分成、股份等相应的激励。

知识付费产业也一样,一旦形成一个有效创意,往往可以接近零成本进行传播,因此需要通过文字、视频、音频等各种不同方式不断复制和放大,创造出最大的软价值。



像制造精品一样打磨一件知识产品


在制造业中,有很多精品产品,如奔驰轿车、苹果手机等,它们不仅有强大的功能,而且在外形、界面等方面也经过了精心设计,有一种让人“一见钟情”的魔力。而在知识产业中,很多创作者还是将主要精力放在内容上,却忽略了表达、界面和外观的影响力。例如,一些水平很高的专家,在论坛上发言用的PPT(演示文档)非常枯燥乏味,精彩的洞见被淹没在大量的文字和繁复的图表之中,演讲时的语言也缺乏组织,这种“茶壶里煮饺子”的情况屡见不鲜。

对于会议、论坛、演讲、知识分享等“浅学习”领域来说,“抓住受众的思维和感受才能创造价值”这个规律同样成立。因此无论是会议的策划者、演讲者,还是知识分享的专家,都必须花大量时间改进自己的“产品”,以图在最大限度上与受众的思维和感受相遇并迸发出火花。罗辑思维的创始人罗振宇为了准备一场成功的跨年演讲,就像做制造业精品一样打磨一件知识产品:“至少做到提前一年策划,提前半年成立专门的队伍,然后开几十场策划会,提前一个月把稿子写好,不断地迭代,不断地演练,演练到跨年演讲三个半小时一秒不差,到最后一字出口,跨年钟声响起。这不是我的本事,这是练出来的。”

例如,台湾地区教育机构圆桌教育基金会,其“人的使用手册”课程的开发、设计,也像在打造一件艺术品。老师的每一段话如何像雨露一样点点滴滴渗透到学员的心里,什么内容结合什么样的游戏,不同年龄和阅历的学员如何分组搭配,学员之间如何分享学习体会,精心配合的音乐如何在最恰当的时刻响起……所有这一切都能够唤起学员最佳的感悟和体会,因此圆桌教育基金会在没有任何公开广告的情况下,靠口口相传在海内外华人中长盛不衰。


[1] 杨筱卿、默克:《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中外管理,2015年第12期。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