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12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在太阳系之外存在着某种生命形式。有专家认为,至少在距离太阳100光年以内、围绕恒星运行的少数类地行星上生命是存在的。无论这些猜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其存在的直接证据将很快被发现,或许就在一二十年内。证据将通过测定母星的光穿过行星大气层时的光谱获得。如果从中分析出“生物信号”(biosignature)——一种只有有机体才能产生的气体分子,或者发现其存在量远比无生物气体丰富,外星生命的存在就不再是一个理论上严谨的假说,而是变得非常有可能了。
    作为一名生物多样性领域的研究人员,以及作为一个天生的乐天派,我相信地球的历史本身就可以为地外生物学说增添可信度。随着地球环境变得更加适宜,生物总量也在急剧增加。我们的星球大约诞生于45.4亿年前。在地球表面环境变得稍稍适宜后,即在1亿~2亿年之间,微生物很快就出现了。从不适宜到适宜的过程对人类而言,就像永恒一样漫长,但对将近140亿年的银河系历史来说,这就是一夜之间的事情。
    我需要承认,地球的生命起源只是广袤宇宙中的一个基线。但是,那些使用越发复杂的技术专注于探索外星生命的天体生物学家认为,我们所处的银河系中有少数、甚至是大量行星拥有与地球相似的生物基因。它们所需的条件是行星上存在水并且处于“宜居带”,即不能离母星太近,热如炙烤,也不能太远,常年冰封。我们还需注意的是,一个行星现在宜居,并不意味着它向来如此。另外,看似贫瘠的表面上也可能存在一部分适合有机物的宜居地。最后,生命也可能起源于不同于组成地球有机体的能源或基因的化学元素。
    那么,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得出这样一个预言:无论外星生命生存的环境如何,无论它是生息于大地还是海洋,抑或在绿洲中苟延残喘,其中一定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在地球上,这些有机体,即小到肉眼无法观察的庞大群体,包括大部分原生生物,如变形虫和草履虫、微型真菌和藻类,还有其中最小的细菌、古生菌(外表和细菌相似但基因截然不同)、原生动物(最近才被生物学家发现的非常微小的原生生物)和病毒。为了给你一个大小的概念,你可以想象上万亿个身体细胞的其中一个细胞、一只变形虫或者单细胞藻类是一座小型城市,一个典型的细菌或者古生菌就是一个足球场的大小,而病毒则和足球差不多。
    地球上的微生物群是极其顽强的,能够占据看似危险地带的栖息地。如果有一名外星天文学家在扫描地球,那他可能不会发现生长在海底超过沸点的翻滚岩浆中的细菌,或者在pH值与硫酸接近的矿井涌水中存在的细菌;他也无法发现近似火星表面的南极洲麦克默多干谷中丰富的微生物有机体,这里可是除极地冰盖之外地球上最不宜居的地方;他也不会注意到耐辐射奇球菌,一种地球上的细菌,极其耐辐射,以至于在辐射状况下,承载它的培养皿在最后一个细胞死去之前就变色裂开了。
    太阳系中的其他行星有可能孕育这些地球生物学家口中的“极端微生物”吗?在火星上,早期海洋可能孕育了生命并使它们在深层地下水中幸存至今。这样的情况在地球上也可能存在。高级洞穴生态系统充斥在所有大陆上,这样的生态系统至少包括微生物,大部分都包括昆虫、蜘蛛,甚至鱼类。它们无论是生理结构还是行为模式都适应了完全黑暗且贫瘠的生存环境。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黏质物,它们从地表附近沿着土壤和岩石的缝隙向内延伸,最深蔓延达1.4公里,其中包含从岩石的新陈代谢中汲取营养的细菌。以黏质物为食的是最近发现的地底线虫的新品种,一种在地上随处可见的小虫子。
    除了火星之外,我们还可以到太阳系其他地方寻找有机体,至少是那些包括被我们称作“极端微生物”的生态系统中寻找。在土卫二或冥王星的卫星上的冰泉附近,或底下的小岛上寻找微生物都是很有道理的。当机会来临时,我认为我们应当调查木星各个卫星上存在的海洋。所有卫星上的景象都是冰封万里,它们的表面可能是寒冷荒凉的,但在一定的深度下面,都应该足够温暖去孕育液态有机体。只要有心,我们终将钻开冰层到达水层,就像现在科学家在南极东方冰湖那几百万年来一直存在的冰盖上进行的探索一样。
    终有一天,可能是在21世纪内,我们,或者更可能是我们的机器人,会去这些地方寻找生命。我相信我们必须且一定会去,因为人类的精神集体若失去了可开拓的前线便会枯萎。对于远征和历险的渴望是刻在我们的基因里的。
    那些不断向外开拓的天文学家和生物学家的最终命运肯定是要奔向宇宙的远方,远到我们难以理解的程度,奔向那些可能孕育生命的行星。由于深层太空是透光的,所以寻找外星生命并不是空谈。在2013年之前,在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和其他太空望远镜,以及最强大的对地望远镜搜集的大量数据中,我们还只是可以找到潜在的目标。而到2013年中期,我们已经探测到了大约900个太阳系外行星,而在不久的将来,预计还会有上千颗行星被发现。
    最近的一个推测预计(推测法的运用在科学中是有风险的),有1/5的恒星周围围绕着和地球同等大小的行星。事实上,我们目前为止探测到的最常见规模的星系,往往包括大小是地球两到三倍、重力与地球相似的行星。那么,这个事实告诉了我们有关外太空中潜在生命的什么信息呢?首先,我们估计距离太阳10光年的距离内存在10个各种各样的恒星,而100光年内有15 000个,250光年内有260 000个。将地球生命地质年代的生命起源作为线索,那么我们得出的距离太阳100光年内孕育生命的行星存在的总数有几十到上百这个结论是合乎情理的。
    哪怕是发现最简单形式的外星生命,对于人类历史来说都是质的飞跃。对人类自身来说,这种发现可以确定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在形式上是极其卑微的,而在成就上又是极其伟大的。
    假设这样的有机体在太阳系随处可见,科学家将极其渴望去解读外星微生物的基因序列。这一步可以借助机器人来实现,省去了将有机体带回地球的麻烦。这将揭示有关生命基因序列的两个相对立的猜测中哪一个才是正确的。一方面,如果外星微生物的基因序列和地球上的不同,那么它们在分子生物学级别上就有着明显的区别。而如果这件事情发生了,就意味着全新的生物学学科的诞生。我们不得不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地球上存在的基因序列可能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种,并且其他星系的基因序列因适应环境而诞生的方式,和地球生物完全不同。另一方面,如果外星生物的基因序列和地球有机体的基本相同,那么这就提示(还不算证明)了无论在何处,生命只能起源于和地球相同的唯一一种基因序列。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