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13节:一个医生的救赎(13)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在这三位记者中,陈晓兰最早认识的是柴会群。柴会群的年纪不大,跟陈晓兰的女儿贝尼同庚。他是地地道道的山东人,不仅有着山东人体魄、豪爽、仗义,还有着山东人的嫉恶如仇的品性。陈晓兰是在2003年认识柴会群的。那时,他还在《东方早报》特稿部当记者。他读的第一学位是生物,第二学位是新闻。他不仅有着理科的思维方式,而且还有着新闻的敏感。那年,《外滩画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陈晓兰举报光量子的报道。柴会群认真地研读后,发现还有可挖掘的新闻价值,于是采访了陈晓兰。

柴会群不仅采访了大量的医院、专家和病人,而且还冒充外地经销商暗访了“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仪”的生产商――上海某激光研究所的销售人员,挖掘出了新的事实。《东方早报》是份刚创刊不久的报纸,头头都很年轻,思想上没有条条框框,他们鼓励柴会群放开写,不要有什么顾忌。于是,柴会群和熊焰等人大胆地采写了《激光治疗骗局上海横行6年》一稿。这一报道的小标题可谓针针见血:“激光‘包治百病’?”、“假得一塌糊涂”、“光量子走了,鼻激光来了”、“这是一棵摇钱树!”、“医生非让我照”、“造假容易打假难”。

柴会群等人的报道一炮的打“响”,一位激光专家打着卫生局的旗号召开新闻发布会,在会上猛烈攻击柴会群的那篇报道;被报道点名的医院对柴会群更是恨之入骨,陈晓兰原来所在医院――广中地段路医院的院长还找上门来。有人在公开场合诬蔑柴会群,大骂他没有职业道德。由于柴会群采访扎实,报道真实可靠,那些人抓不住他任何把柄,无可奈何。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不如没有萧何;“败也萧何,成也萧何”,不能没有萧何。柴会群因为那篇报道离开了《东方早报》,又因为那篇报道进入向往已久的大报――《南方周末》,在上海记者站当记者。到《南方周末》后,他继续跟陈晓兰合作,采写了《“最隐秘”的医保黑洞》。

对陈晓兰和柴会群来说,暗访是一门温故知新的功课。在柴会群写《“最隐秘”的医保黑洞》时,他们有过成功的合作。报道中所提及的假医疗器械――伤骨愈膜是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技学院监制的。在陈晓兰暗访前,她先找熟人摸清生命科技学院情况和位置,请人画了一张路线图。

陈晓兰轻而易举地找到生命科技学院的办公楼,她不说要办什么事,而跟他们打听怎么样才能找到校长,说想跟校长反映一下生命科技学院的问题。

“你到底有什么事?”一位中年男子不安地问道。

“前几天,我一位同学的母亲从安徽到上海来旅游。那天她玩得很开心,跑了许多地方,回到我家时说很累,腰疼。于是,我就给她贴你们学院监制的伤骨愈膜。她贴完之后感觉还好,第二天就回安徽了。走时,我还给她带了几盒伤骨愈膜。今天早晨,我的同学来电话说,她母亲正在医院抢救。原因是她母亲带有心脏起博器,伤骨愈膜的说明书上写着,带心脏起博器者禁用。我不是找你们打官司的,也不是找你们赔钱的,而是请你们告诉我,伤骨愈膜上面到底有什么东西,医院好采取有效的抢救。”

“这事跟我们无关,我们早就不监制伤骨愈膜了!”那男子说。

这时,一个人走了过来,把陈晓兰请到了书记的办公室。

“你什么事啊?”一位年纪较大的女干部问道。

陈晓兰又把刚才说的重说一遍。

“开什么玩笑,都是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事情,”女干部反感地说,“到底是谁搞的这些事情?”

“请你出来一下,能给你解决问题的人来了。”突然一个人站在门口对陈晓兰说。

陈晓兰出去了,走廊空无一人。她正纳闷儿,一扇门开了,挤出半个脑袋,正是刚才叫她的那个人,说道:“你在走廊稍等一下,他们马上就到。”话音没落,那半个脑袋又不见了。

陈晓兰想,他不会在骗我吧?唉,骗就骗吧,我就在这等了。她在走廊左等没有人来,右等还是没人来,在走廊已转悠好几圈了,再转悠下去别人就会以为她图谋不轨了,来来往往的人已经不用好眼光看她了。于是,她顺着二楼的楼梯往下走,不一会儿就遛到了门口。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