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从孔子到儒家学说(1)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从孔子到儒家学说

孔子哲学在其生前并没有什么影响力。然而儒家学说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重要的思想流派,其原因就在于,他赞同社会的统治制度,要求民众服从统治。这种哲学和统治阶级的要求达成一致,恰好被未来数千年的许多君主们利用了,从而使他们的权力合法化了。正因为如此,到了汉朝,儒家学说成了国教,被奉为中国官僚阶级的经典读物。孔子成了受全中国尊奉的智者,受到了国家统治阶级的狂热崇拜。

典型形象

人们如何去设想儒家学说的理想人物呢?孔子认为,尽管一个人无法达到尽善尽美,但有德行的生活方式被刻上了不断追求自身完美的烙印。

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这就意味着,在对君子做出定义时不考虑其社会地位,从而使社会对立性变成了道德对立性。追求完美的境界不会导致社会阶级之间发生对抗。因此,中国统治者马上认识到,儒家学说的思想作为统治阶级的精神武器也就不足为奇了。思想有德行,同时这种思想又能够保留至今,最早当可追溯至孔子及其孔子所属时代。

孔子亲近传统主义的圈子。当时的行政官员们为古老风俗习惯和典章制度遭到蹂躏而扼腕惋惜。他们非常容易接受回到正确的行动和语言的礼仪习俗上来。

孔子把他的信息带到了“君子”那里,他的目标就是让君子们接受教育。通过克制自己的手势、行为和情感,按照一定仪式加以练习之后,勤奋好学的弟子们可以达到道德完美的程度。他的学说以实践为导向,并考虑到其弟子和听众的特性。

孔子认为,一次性永远地确定一个完美之人的品质,尤其是确定“仁”是不可能的。因此,他的学说也很少带有说教的东西。他认识到惟有通过不断的努力,通过每时每刻和一辈子的努力,一个人才能获得智慧。所以,在他看来,学习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对他而言,通往此路的重要途经是遵守社会生活中的典章制度,控制行为中的细枝末节,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最后是相互关系的意义。

孔子为此创立了一种生活的艺术,它受到道德的严格约束,受到尊敬和容忍,它包含耐心和宽恕。处在思想和行动的中心位置上的,不是对立、竞争、战争、战斗,而是正直、信任和相互关系。他认为个人追求知识和教育必将为公众带来福利。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