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导读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历史有一定的了解。整体而言,布克哈特教授在《战争的战争(1618—1648)》中有如下创见:

其一,布克哈特教授重申了三十年战争并非宗教战争的观点,认为这是一场“建构国家之战”。在17世纪初期,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建构何种规模的国家、如何建构、是建构大一统的普世大国还是建立独立主权国家,这些问题均通过这场战争变得明晰起来。波希米亚素有强烈的民族独立倾向和反教会传统,拥有相对独立的宗教、财政、军队权。波希米亚起义实际上是波希米亚联合摩拉维亚、西里西亚、上下卢萨蒂亚等邦尝试脱离帝国,建立独立的“波希米亚联邦”的努力。然而,这种努力在胜利者书写的历史中,变成了“波希米亚叛乱”,未能肯定其在建构国家方面的成就。波希米亚起义失败后,战争进一步白热化,哈布斯堡王朝、法国、瑞典等国的真正目的在于追求欧洲霸权、一统欧洲建立普世大国。

其二,本书肯定了萨克森选帝侯格奥尔格一世和平斡旋人的历史地位。此前不少研究认为萨克森选帝侯首鼠两端、立场不坚,身为新教选帝侯竟帮助天主教皇帝作战,后一度与瑞典国王结盟,古斯塔夫二世死后又回归帝国。本书则摹写了萨克森选帝侯的另一个侧面。“布拉格掷出窗外”事件发生后,新教典范之邦萨克森一度在新教波希米亚的求援和对天主教皇帝的忠诚之间左右为难,然而,萨克森的幕僚们很快判定这绝非宗教冲突,而是一场政治叛乱。于是,格奥尔格一世保持中立,在帝国范围内主持调停活动;埃格尔和谈未能成行,调停失败,萨克森不得不作为帝国诸侯加入皇帝的阵营,但即便如此,选帝侯依然尽己所能到处实行宽恕和大赦,庇护战败的新教“叛乱”分子。

其三,本书承认了瓦伦斯坦对推动和平作出的历史贡献。围绕这位在三十年战争中多次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的将军,一直有很多争议,比如他是否是德意志的民族英雄,他是否有背叛帝国之心,还有他的为人处世和暴力军事行为。然而,没有争议的是,瓦伦斯坦目光远大,心怀一统德意志的抱负,在布克哈特教授的笔下,体现为他对和平的追求,而“常备军”这一军事形式作为瓦伦斯坦的军事遗产,亦成为和平的保障。

《战争的战争(1618—1648)》是国内第一本由德文译入、从和平史视角深入解读三十年战争历程的史学著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书看似是一部战争史,实则是一部和平史。本书主标题是“战争的战争”(Der Krieg der Kriege,即“一切战争的战争”),这一概念贯穿整本书的论述,而在“终章”部分,出现了对应的概念,作者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誉为“一切和约的和约”,将最终的和平称为“一切和平的和平”。

三十年战争的硝烟随着《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散去,它不仅催生了荷兰、瑞士等独立主权国家,而且形成了一个新的国际体系。而对于三十年战争中损失最为惨重的德意志而言,三十年的苦难和求索,让它找到了一条建构国家的德意志特殊道路。观照当下,布克哈特教授也提出,缔结联邦制国家或许是和平解决中东问题的一个选项。

考虑到本书的阅读难度,特此撰写了以上详细的导读,并在译文中加上了一定的注释。本书的翻译、校对工作前后耗时近两年,一方面,我们希望中国读者能从全新视角深入细致地了解三十年战争;另一方面,也希望本书的引入,能对我国的世界近代早期史研究有所启发和帮助。由于自身水平限制,定有疏漏和不当之处,欢迎各界同仁不吝赐教。

布克哈特教授对本书被译为中文表示高兴,并专门为中译本撰写了前言。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的孟钟捷教授审读了译稿全文,并对文中的历史学概念严格把关。浙江人民出版社的汪芳编辑完成了全书的编辑工作,她对译文一字一句地精心校订,令人感动。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译者

2020年4月



* * *

(1) 1635年的《布拉格和约》规定,搁置《归还敕令》40年,按照在发生各种变化之前的1627年的状况规定教会财产的占有、信仰和礼拜,即确立1627年为“正常年”。但在最终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正常年”又被改定为1624年,各地的宗教信仰和教派财产均以这一年的状况为准。——译者注

(2) 该书前两卷分别于1648年、1653年问世,后两卷19世纪才出版。

(3) 该书德文名为Geschichte des Dreißigjährigen Krieges,有中译本:[德]弗里德里希·席勒:《三十年战争史》,沈国琴、丁建宏译,丁建宏校,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4) 该书德文名为Deutsche Geschichte im Zeitalter der Gegenreformation und des Dreißigjährigen Krieges(1555—1648),先后首发于1889年、1895年和1908年,尚无中译本。

(5) 该书英文名为The Thirty Years War:Europe's Tragedy,中译本尚未面世。威尔逊教授在“布拉格掷出窗外”事件纪念400周年之际发表了题为《三十年战争和第二次布拉格掷出窗外》[“The 30 Years' War(1618—48)and the Second Defenestration of Prague”]的演讲,有中译本,请参见https://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154015。该演讲对三十年战争的意义、起因、扩大和结束进行了梳理,有助于读者迅速了解三十年战争,作为阅读本书的铺垫。

(6) 该书德文版名为Der Dreißigjährige Krieg. Europäische Katastrophe,Deutsches Trauma 1618—1648,截至本导读截稿,中译本尚未面世。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