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手机网
返回上一页

网络美好生活视域下短视频传播伦理失范现象探析

时间:2023-03-27 11:13:18

卞学为,王前军

(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 230601)

美好生活是人类从古至今都在追求的一种理想生活,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价值目标。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不断发生变化,而伴随着智媒时代的到来,网络美好生活也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美好生活是一种网络化的生存状态和过程,是“在具有一定网络使用能力的基础上,人们主动地通过互联网接收信息与资源,同时遵守一定的网络社会规则发布信息与资源,由此产生的具有满足感和幸福感的网络化生存状态”[1]。建构这种网络化的生存状态既需要包括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网络连接状况、网络社会治理与网络使用能力等客观指标体系的构建,还需要包括网络生活需求、网络环境满意度、网络生活满意度等主观指标体系的构建。

短视频作为聚焦当下人们日常生活重要文化娱乐活动的媒介载体之一,是展示网络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51亿,较2021年12月增长1919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4.4%,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62亿,占网民整体的91.5%[2]。短视频以其篇幅短小、易于传播、内容多样为特点,依托媒介平台传播,具有盈利性,凭借其碎片化、社交化、娱乐化、实时化等特征逐渐成为网络空间的新宠儿,反映着绚丽多彩的时代生活新面貌,折射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但短视频在传播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伦理失范现象,因而如何高效利用短视频进行正向价值的社会传播,辩证看待短视频在网络美好生活建构中的价值呈现与现实困境,并思考应对策略,进而净化网络传播生态环境,是当下亟须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短视频的特征与价值呈现

短视频最早出现于2013年,由“两微一端”逐渐发展至“三微一端”,深受网民喜爱。因制作成本低、传播速度快、内容多样且易于传播,短视频在出现后迅速发展成为一种融合了内容符码化、形式碎片化、主体平等化和社交虚拟化等特征为一体的新型信息传播载体,对我国的互联网信息传播市场产生了巨大影响。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的“使用价值”来看,短视频最基本的特性便是其“有用性”,它的价值主要呈现在实现对美好生活的真实表达、凝练传播内容的表达与形式、实现传播主体的去专业化、满足网络时代的交往方式,以获得主动积极的反馈效果。

(一)内容符码化:实现对美好生活的真实表达

法国社会学家罗兰·巴尔特提出了“能指—所指—符号”多层符号意指系统理论,令符号学具有更强烈的社会性。他认为,与视觉符号相关的如戏剧、电视、广告等众多元素,均是以语言符号为基础的二级系统,这使符号学带有了“社会性”[3]。由此,短视频作为一种媒介载体,将文字、图像与声音这些具有意义的符号进行了重新组合并将其符码化,令原本无意义的视频变成了有感情输出的信息,体现了意指功能。由麦克卢汉的“媒介是人的延伸”理论可知[4],短视频作为一种媒介形式,是人们视觉与听觉的延伸,其本质在于表达一种内在的情感需求,是对美好生活的自觉[3]。拍摄者通过频繁地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生活状态,既可以获得个体意义上的精神满足,也可以获得社会价值认同后的精神愉悦。如抖音网红“守山大叔”,本是来自河北承德的一位普通农民,平时靠养鸡种地为生,因喜爱唱歌,在短视频平台上经常分享自己的生活日常,独特的嗓音与淳朴的气质使其收获400多万的粉丝,在与粉丝的互动分享中他既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也获得了社会价值认同后的愉悦。短视频最大的卖点便是“记录生活”,与微博和微信不同的是,它将日常生活用动态化与具像化的形式表达记录下来。就内容而言,其本质上是日常生活的符码化,以普通的衣食住行作为素材,用审美的形式呈现出来,既是对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又彰显了人们的主体性力量与丰富的精神世界,让普通民众也可以真实自由地展现自己的日常生活状况,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二)形式碎片化:凝练传播内容的表达与形式

短视频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传播内容的高度浓缩,其浓缩的要求必须满足受众对信息的偏好,满足受众的喜好,才能更好地传播。它需要用极短的时间来压缩较为丰富的信息传播内容,使其可以随时随地在受众的零碎时间里任意播放,满足受众在不同场景下对信息的获取需求,使之获得一种即时满足感。短视频凭借短而快的特征能让用户随时随地分享日常生活的多样化与碎片化场景,顺应了信息碎片化的时代特点,因此其被大家俗称为“杀时间”神器。用户要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创作性表达,其内容必须凝练精缩,高质量的视频内容需要精巧的拍摄思路与剪辑手段,进行合理的结构编排,从而使视频内容具备更好的可塑性与视觉感[5]。5G技术的勃兴为短视频的高清即时传送提供了技术保障。从传播内容与形式来看,短视频的播放时长较短,观看用户在不了解相关背景的前提下便可完整地接收其信息内容,在网络覆盖的条件下用户也可以随时随地的观看视频内容,这种碎片化的形式既满足了现代快节奏的阅读习惯,又迎合了现代人们的信息接收方式。许多主流媒体如人民日报、央视网等,为了更加高效便捷地传播新闻,相继开通各种短视频平台账号,利用视频与文字解说等可视化方式来传达各种信息内容,吸引用户点击观看以了解时政新闻。

(三)主体平等化:实现传播主体的去专业化

短视频通过技术赋权使其参与主体具有平等普惠性,打破了现实生活中的人群分类,社会各个结构层都可以通过短视频平台进行交流互通,实现了传播主体的去专业化,提高了传播受众的认同感与参与感。短视频的“去文字化”特点让更多不同阶层、地区与年龄的人可以参与其中,参与的低门槛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伴随着智媒技术的发展,从用户地域来看,短视频平台有明显地向三、四线城市下沉的趋势。从用户年龄来看,关注短视频的中老年人群也在不断扩增。据此可知,参与主体的平等化为网络美好生活的建构提供了前提基础,实现了网络美好生活的网络平权,不仅体现为网络接入机会上的平等,更体现为使用机会上的均等性。从传播学角度来看,短视频用户参与门槛低顺应了自媒体时代的新趋势,打破了传统的信息生产传播模式,构建了新型的多主体交互传播结构。在此背景下,每个普通的个体都可以拥有话语表达权,突破了传播者专业化的局限与视频生产的专业壁垒,使传播主体逐渐倾向去专业化与去中心化,从而提高了网民主体参与创作的积极性与独立性。

(四)社交虚拟化:满足网络时代的交往方式

从社交平台的使用频率来看,“90后”较多使用QQ、微信等社交工具,而“00后”“10后”则较多使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可见,短视频不仅是民众休闲娱乐的途径之一,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社交工具。正如有学者指出,“虚拟式社交是一种以现实交往为基础,以网络空间为依托,且有别于现实交往的新型人际交往方式”[6]。短视频具有虚拟社交功能,突破了现实交往的时空局限,是网络时代人际交往的延伸,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社交形式,也扩大了人们认知世界的渠道。在短视频平台上,任何用户都能够通过点赞、评论与私信等方式建立属于自己喜好的虚拟社交关系,也可

提醒您:因为《网络美好生活视域下短视频传播伦理失范现象探析》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网络美好生活视域下短视频传播伦理失范现象探析》在线阅读地址:网络美好生活视域下短视频传播伦理失范现象探析

1234
经典故事
西方拉拔南方国家为何没成功
从三方面观察2023年中国房地产市场走势..
机制应谨防“泛安全化”风险
法国举行三十年来最大规模军演
俄批西方“敲诈”会议
德总理带12家大公司高管访印
尼日利亚最有悬念大选开始计票
芬瑞入北约,又卡在匈牙利了
“中国违背WTO原则”? 专家:美报告缺乏客观性..
调查:印中泰国民“更看好”本国发展..
热门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