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手机网
返回上一页

“互联网+”新业态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br/>——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例

时间:2023-04-12 10:21:41

王宇璐,淮 妮,边 瑞,赵文华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学院,陕西 咸阳 712046)

2012年11月,易观国际董事长于扬首次提出“互联网+”理念。到目前为止,“互联网+”理念已经在我国传播、推广近十年。期间,随着互联网行业的迅猛发展和广泛普及,互联网思维渗入各行各业,有力推动了各个传统行业的产业变革和结构重组,逐渐形成了“互联网+”新型融合模式,对我国传统行业发展走向以及经济生态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历史影响。于扬认为,“互联网+”可以形成一种链接不同行业产品和服务的跨界公式,利用这个公式能够开创更多用户场景和创新发展思路[1]。此想法一经提出,各行各业的从业者都开始思考如何将互联网平台和互联网思维引入本行业发展,建立新的行业发展方向。

2015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我国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报告指出,科学全面的“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制定,能有效推进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相关高精尖技术与我国现代工业有机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进而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更广阔的行业领域和国际市场[1]。随后,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为我国“互联网+”思维模式融入制造行业、服务行业提供了行动方针,有力推进拓展互联网应用领域,为各个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行业共建经济发展新形态起到显著促进作用。“互联网+”新业态的逐渐成形和不断发展,对传统行业从业人员的跨界融合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都提出了更高、更专业的要求。

在“互联网+”经济发展形态的历史潮流之下,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专业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同样走到了谋求发展、思变革新的岔路口。在互联网思维快速发展和普及的行业趋势之下,高等职业院校所设各个专业的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还有待商榷,加之毕业生在就业、从业过程中反馈所遇到的创造力不足、创业技能欠缺、职业生涯发展受限等问题,更是实时提醒着职业院校要及时根据不同专业的自身特点合理调整人才培养模式。面对协同创新、跨界融合、交互应用的行业需求,如何在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熟练专业操作技能的同时,实现对其创新性思维方式的训练,开发深层次的创造力,增强创新创业核心竞争力,适应快速迭代更新的社会发展形式,是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迎接的新挑战。

本文以“互联网+”发展模式为支点,以社会需求和行业需求为导向,根据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方案,按照“理论基础、实践提升、创新培育”的整体思路,有机结合“创新课堂、实践积累、校企合作、以赛促学”等多元化形式,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1 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现状

1.1 课程设置欠缺

对于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而言,其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侧重于专业理论以及专业实践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实操技能,而在创新创业方面仅仅设置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一门理论课程,未设置创业实践课程或创业技能指导课程。在课程设置方面未能形成完整的创新思维培养环节,缺少带领学生参与头脑风暴、交流创新想法、提升创新思维能力的辅导和培育模块,存在创新创业教育浮于表面、创新创业技能指导不足等问题,导致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仅仅停留在浅薄的理论层面,不能有效地转化为自身能力的提升,在实际应用相关技能的场合学生往往表现得束手无策。

1.2 创新实践机会不足

现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创新创业思维培养方面本就不足,尤其是创新实践方面更是少之又少。在平时的课程学习和实训练习过程中,学生少有将思维火花和新颖想法付诸实践的机会。实践机会不足的现状直接导致学生缺乏与创新创业教育老师沟通交流新颖想法的积极性。脑海中富有创造力的点子往往就这样一闪而过,无法落地实现,故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不到切实提升,难以积累实践经验。因此,在面对一年一度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等机会时,作为教师常常看到学生空有创新想法,却因实践经验不足、团队合作不畅、问题处理不当等原因错失机会,难以将创新想法成形和进一步推广。

1.3 缺乏创新交流环节和平台支持

创意的诞生和产品的创新都离不开思维的碰撞和交流,在讨论和思辨过程中激发更好的创意和想法,是完善和健全创新思路的良好形式。尤其对于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而言,学生在工程实训课程中,通过实际操作对加工机床、设备产生更进一步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萌生改进设备和装置的新想法、新创意,同时在专业理论课堂中也可能产生具有价值的创意和想法,但一方面由于缺乏与同学、老师的深入探讨和交流,另一方面高等职业院校现阶段普遍缺乏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学生难以获得从创意到产品的实践平台支持,最终因创新土壤匮乏导致学生对创新创业逐渐失去信心和兴趣。

2 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思路

2.1 课程驱动

为了培养富有创造力、创新思维、创业能力的专业技能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创新理念的培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教学环节的始终。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恰当融入创新思维和创造力训练[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传统工业机器人技术行业可能存在的创新点,在理解、领悟课本知识的同时,把“互联网+”新业态开放、变革、交互的核心动力深度融合到传统工业机器人技术行业之中[3]。此外,通过在教学环节中增设创新创业类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创新训练环节,让学生全程高度参与从创意到产品的创业过程,以创新创业课程为驱动,提升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理论知识储备和创业能力。

2.2 实践驱动

以目前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例,缺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过程的机会和平台。如果仅仅依托“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大型赛事,学生积极性不足,参与度不高,且参赛机会有限,难以获得系统化的能力训练和提升。职业院校相关教师应该认识到,可行性强的创新创业项目的提出源于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和先进的创新理念,后期项目成功落地、实现转化的前提是团队成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一定的创业基金积累,这些都需要长期持续的人力、财力和智力的投入。

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充足的实践机会和丰富的平台支持是真正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创新意识、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学习创业技能的重要途径[4],在人才培养模式中,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创新创业实践机会,鼓励营造“全民创新”的校园文化[5],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积极探索的精神,同时增加资金投入,以实践活动带动学生探索创新和创业的更多可能性,培养具有互联网思维模式的专业技能人才。

2.3 需求驱动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将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落到实际应用和生产中,为满足这一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丰富的实训课程以训练基础操作技能,设置岗位实习以制造应用锻炼实操技巧。学生在实训课程磨炼技能的过程中,以自身作为体验用户,积极思考在产品制造、装配、设备使用及操作等流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打磨各个环节

提醒您:因为《“互联网+”新业态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br/>——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例》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互联网+”新业态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br/>——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例》在线阅读地址:“互联网+”新业态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br/>——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例

12
经典故事
18岁的反恐战士,曾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天才..
市长也拾垃圾
借光
你的亲切就像一缕阳光
做人的原则
争斗
提副科
熊福章的管理经:让员工当主人
快递员的职场也有春天
自己的舞台
热门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