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手机网
返回上一页

德礼并蓄、艺体共进:中华传统体育“四维育人”课程模式探索

时间:2023-04-12 06:53:55

张波,崔树林,李永华,倪京帅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中华射艺研究中心,上海 201620)

当前学校体育中,西方体育项目占据主导,中华优秀传统体育的教育价值被长期低估和忽视。以“学校体育”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主题”检索,截至2022年5月28日共有83 544条,但并含“中华传统体育”后,仅有176条。研究学校体育的文章中,仅0.2%的文章关注到了中华传统体育。为免疏漏,将关键词改为并含“民族传统体育”后,也仅有1 697条,占比2%。此现状反映了中华传统体育的尴尬境地,难以满足当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家需求。而且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较低,多以体能、技术为主线,过于注重外在形式的传承,缺少德育价值挖掘和内在精神引领。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对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2017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地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1]。2020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再次提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目标[2]。习近平总书记也曾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3]。如何有效地开发中华传统体育文化项目,将之用于中国当下体育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已成学校体育教育的重任之一。本研究以中华射艺项目为案例,进行创造性转化,寻求创新性发展,从“德、礼、艺、体”4个维度,挖掘中华传统体育特有的育人价值,构建中华传统体育“四维育人”课程模式。

1 中华传统体育“四维育人”课程模式构建与释义

1.1 德礼并蓄,艺体共进

中华传统体育的教育价值是综合、多元的,可体现在德、礼、艺、体4个方面。此四维交互融合,共同实现教育功能。中华传统体育不同于西方现代体育,二者具有互补的教育意义和价值[4]。西方体育将身体作为独立系统,以身体的运动能力作为对象,施加教育影响。不管是physical education还是sport education,身体不仅是对象和载体,而且是目标和意义。中华传统体育与之不同,身体还承载了礼育、德育等多元价值。人的外在行为表现和内在德性修养是中华传统体育的终极追求。西方体育长在身体和技术训练,中华传统体育善于礼育、德育融合。中西体育文化的价值互补,形成“四维育人”。

早在先秦时期,中华传统体育受礼乐文化的影响,在实用功能之外,被赋予“习礼修德”的教化功能。“德”和“礼”是中华传统体育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所在。例如,射礼竞争中以德的追求来引导身体竞争(其争也君子),并且在竞争后引导自我反思(发而不中,反求诸己)。这是西方体能竞争没有的。我们需要结合当代去挖掘、整理,找到切入点,重新融入生活。同时,中华传统体育在“艺”和“体”层面也有独特之处,可以融合西方体育竞技、健身优点,激励人们自我超越,进行优化升级。“四维育人”既要弘扬中华传统体育“德、礼”方面的教化价值,又要提升其“艺、体”层面的育人效果,形成“德礼并蓄,艺体共进”的当代体育教育模式。通过将中华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实现中华传统体育的当代创新性发展。

1.2 构建课程,多元育人

中国当代发展,需要文化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当代发展的内源性动力,也是建立文化自觉与树立民族自信的不竭源泉。学校是文化传承的重阵,课堂是文化传承效率最高、速度最快的方式。遗憾的是,当前学校体育课程体系中,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占比极少,仅武术相对普及。射艺是近年新兴的体育项目。它既是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的代表之一,又具备较强的趣味性,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2015年之前,国内开展射艺项目的高校屈指可数。但截至2022年6月,全国开展射艺项目的高校已超百所,中小学开展的数量更多。短短几年的爆发式增长,充分说明中华传统体育符合当下社会发展需求。在快速普及的同时,系统的课程开发已成当务之急。因而,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凝练德育价值内涵,构建中华传统体育“四维育人”课程模式是时代需求,也是教育需要。

体育学科并非只有“技”和“体”的功用。尤其是中华传统体育,其在本源上就有多元的育人价值。中华传统体育“四维育人”的课程设计,通过系统性构建,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寻求多元育人,扬中华传统传统体育德性培养之长。将中华传统体育中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与德育元素,融入日常教学,可有效实现“课程思政”效果。

2 中华传统体育“四维育人”教育价值

2.1 “射以观德”的价值传承与德育融合

“射以观德”是中华射艺的核心理念之一。早在西周的射箭活动中,便出现与德性的关联。西周青铜器长??中记载:周王通过射礼来考察诸侯邢伯的忠顺程度,邢伯给周王留下了“夤(yin)不奸”的好印象[5]。后来在《礼记》中的《射义》篇,有“此所以观盛德也”[6]的文字,明确将射箭与观德联系在一起。王守仁更有《观德亭记》这种经典文献,流传至今。中华传统文化将“射”作为一种观德、修德的手段。一项实践性的技术活动,融入到道德教育中,将德育实践化为一种行为习惯。“射以观德”创设了德育价值追求。

当前道德教育以理论讲授为主,学生缺少亲身感受,难以在行为习惯上接受长期教化。体育活动要求学生参与到情境中,其体悟性、实践性特点,更利于实施道德教化。中国古人的智慧,将德育融合到实践活动中。中华射艺突出“射以观德”理念,不仅要求身体上修行,更强调对人的整体熏陶。这种熏陶不停留在书本上,而是实践生活中的体悟。孔子讲:“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7]在“争”的实践生活中,时时展现出君子之风。这种融入实践生活的行为道德教育,是中国先贤在射艺中的伟大创造,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在实践中体悟的道理,更能深入内心。相较西方体育而言,中华传统体育蕴含了独有的精神追求和德性修养。例如,孟子讲“发而不中,反求诸己”[8],这种自我反思的精神,值得传承。学生对于中华传统体育的实践性学练,可以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爱国意识,也更容易产生文化认同,内化于心。体育之德育,潜移默化,更具润物无声之力量。

2.2 “射纳入礼”的现代表达与行为养成

当前学校教育重视知识与技能传授,相对忽视礼仪教化。礼仪教育也难以获得价值认同,甚至流于形式。任何一个学科都可以、也应该发挥礼仪的教育功能。中华射艺本身包含礼仪成分,先秦称为“射礼”。“射”与“礼”的结合,是中华文明的伟大创造。每次习射时,以礼始、以礼终,习礼修德。不管是正式竞赛,还是平时练习,都有礼仪要求。日本弓道就完全继承了这一文化特色。这种将“礼”融于“射”的方式,比理论讲述、硬性要求等,更有亲和力和渗透力。中华文明以“礼仪之邦”著称,礼的当代重建,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任何一种文化的不二选择。人与人见面,会握手或拥抱、会鞠躬或吻手。形式可能不

提醒您:因为《德礼并蓄、艺体共进:中华传统体育“四维育人”课程模式探索》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德礼并蓄、艺体共进:中华传统体育“四维育人”课程模式探索》在线阅读地址:德礼并蓄、艺体共进:中华传统体育“四维育人”课程模式探索

1234
经典故事
走在点之前
失去是另一种获得
感动
放弃一座城
蜜蜂在爱,花朵在等待
25分钟的等待
一生得失总是零
可以错,但不要错过
善良的错过
被挫折上一堂课
热门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