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前言:西蒙娜·德·波伏瓦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47]当17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和数学家帕斯卡探讨爱和正义之间是否矛盾时,人们认为他是在做哲学讨论。当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和英国哲学家约翰·穆勒讨论爱在道德中的位置时,人们认为他们也是在做哲学思考。[48]而当波伏瓦把爱和正义的讨论延伸到两性亲密关系的范畴时,有人却用“夫人”来戏称波伏瓦,借此来羞辱她未婚的身份,讽刺她降低了哲学的标准和格调。

站在今天往回看,我们不难发现,波伏瓦当时是陷入了一场完全针对她个人的人身攻击。有的人批判她是个失败的女性,说她背离了女性该有的样子;有的人批判她是个失败的哲学家,说她没有自己的原创性,只是在套用萨特的东西;有的人甚至批判她是一个失败的人,说她丧失了基本的道德水准。因为各种各样的人身攻击,人们不再把波伏瓦的哲学思想当回事,觉得它根本不值得拿到台面上来讨论。

实际上,这种对人不对事的刻意人身攻击不仅会发生在女性身上,也会发生在男性身上。人们常常用这种手段去转移注意力,不去讨论眼下真正的话题,转而诋毁当事人的人品,或者说他们动机不纯。但波伏瓦所遭受的,并不仅仅是被指责人品不好、动机不纯,人们甚至指责她没有人性,而且做女人做得一塌糊涂。心理学最近有研究表明,那些位高权重的女性拥有主观能动性,充满竞争力,有自信和魄力,但也经常因为拥有主导地位而受到惩罚。她们通过赢得竞争打破固有的性别等级,占据那些往往由男性占据的位置。于是人们对她们指指点点,说她们为人傲慢,具有攻击性,等等。人们会有意甚至是无意识地把这些女性“拉低”,打击她们,让她们回到“应该在的”位置上,从而维持住男性至上的性别等级秩序。[49]

波伏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打破了传统的性别等级秩序。她的思想颠覆了千千万万男性和女性的生活,而且她也尝试了按照自己的思想去过自己的人生。从这个角度来说,波伏瓦自己的故事和她与萨特的故事所涉及的,不仅仅是这个女性和这个男性的真相是什么,而是我们今后该如何去谈论男性和女性。在今天的学界,“男人”和“女人”这样的概念已经不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人们也开始质疑这样的分类。我们能走到这一步,跟波伏瓦的思想是分不开的。但当年的波伏瓦却因为敢于这样思考而受到惩罚。

从她的学生时代起,到写完最后一本理论作品《老年》(Old Age),波伏瓦在哲学上一直把“成为自我”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由内而外对自我的审视,一个是从外向内对自我的观察。想要更清楚地看波伏瓦由内而外的自我审视,也许我们只能依靠她的回忆录。但我们显然得对回忆录里的内容存疑,因此,当新发现的材料能够证明波伏瓦在回忆录里刻意隐瞒了一些事情,或者与她在回忆录里所写的内容相左时,我会尽量地在这本传记里呈现出来。

同时,我也尽力去关注,波伏瓦对自我的理解是如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的。我们知道,人类对自己的看法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地变化。心理学的研究也反复表明,“自我”的概念一直处在变化当中,而且我们会选择性地用我们的记忆与变化的自我相呼应。[50]我们也知道,人类会根据“观众”的不同而用不同的方式去呈现自己。对于波伏瓦人生中的某些部分,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她的私人信件和日记去了解。但信件往往是写给某个特定的人的,日记也有可能是带着给后人看的心理写下的。伏尔泰有句名言可以拿来借鉴:对于生者,我们应给予尊重;对于逝者,我们应还他们真相[51]。但是,我们讲给自己的故事,和讲给他人的故事,以及他们所讲述的关于我们的故事,这三者又孰真孰假呢?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很难,而在为一个女性写传记时要回答这个问题就是难上加难了。卡罗琳·埃尔布兰曾说:“撰写女性人物的传记,往往要考虑人们可以接受什么样的讨论,以及应当删掉什么样的内容,然后作品才有可能刊行于世。”[52]波伏瓦的一生都在反抗传统,如果她真的完全诚实地记录了她的生活,且不谈会不会暴露他人的隐私,以及是否触犯了大众的道德规范,她的故事必然会引起一片哗然,惊世骇俗,也会让她的读者对她感到陌生。因此,她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故意把自己的哲学思考,以及她的个人感情关系等排除在外,隐去了很多由内而外的自我审视。她之所以这样做,应该是有很多原因的,我们会在后文把这一点还原到她生活的场景里去探讨。但在这之前,因为波伏瓦是一位哲学家,我们还有一个问题要解决,那就是为什么对于理解波伏瓦的生活和哲学作品,一部传记显得尤为重要。

有些哲学家认为,伟大思想家的生活与他们的哲学是无关的,因为他们的思想已经存在于作品中了,不管哲学家们的生活是充满趣味的,还是单调乏味的,都应当与他们的哲学分隔开来。相反地,有些人认为,一个人的作品不可以被单独孤立起来解读,而是必须要对照着他的生活来看。了解一个哲学家的生活,对我们了解他的哲学作品的真正含义是很必要的。首先,割裂生活和作品的做法,有着潜在的缺陷,那就是脱离历史的解读常常会带来误读。比如,这种阅读哲学的方法就使我们误以为是萨特创作了存在主义的道德观,但事实上是波伏瓦先写作和出版这部分内容的,而萨特直到去世也没有出版过这方面的内容。

第二种把作品和生活合在一起看的做法,会有把人简单化成一系列外因的产物的风险。这种类型的传记作家,常常热衷于将本来没有的意思加进去,试图去解释一个人的人生,而不是实事求是地去呈现它本来的样子。这种做法的确有可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但同时也有可能让我们忽略传记主人公的主观能动性,仅仅把他们当作某种童年影响或社会阶级的产物,而不是他们自己选择成为的人。[53]

上面这种做法所代表的理念其实是:作品不等于生活,生活也不需要创作。可想而知,波伏瓦应该会拒绝这种把个人生活和哲学作品粗暴割裂的做法。波伏瓦的一个核心的哲学观点就是,每一个人都处在一个特别的环境中,存在于一个特别的身体、特别的地点和时空里,存在于和他人的关系联结中。这种处境的种种变数影响着他们想象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的能力,而且这会在一生中随着时间流逝而产生变化。此外,几个世纪以来的性别偏见和歧视也一直在影响着女性的处境。

书写波伏瓦的传记,也面临着另一种挑战。除了找寻她童年经历的影响,还要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去切入,分析经济、阶级、社会的因素,也需要考虑性别歧视和性别偏见的结构性影响。波伏瓦的作品曾经遭到大幅删减,译本错误百出,有的根本没被翻译成英文。这些删减和误译有时候已经严重到完全扭曲了波伏瓦的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波伏瓦的作品遭到删减和误译,也让我们去思考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在21世纪的今天,女性主义仍然是一个饱受争议的概念,甚至意义都不明确?一个女性的“自由选择”,在另一个女性那里,有可能就成了“压迫”。一个男性的幽默风趣,在另一个男性那里,有可能就成了性别歧视。而这种模糊性,正是波伏瓦后来想要从哲学角度去探讨的话题。

波伏瓦的哲学作品和自传向我们展示了,自由和限制之间的张力对于成为一个道德的“自我”是多么关键。波伏瓦的小说常常被认为是她自己生活的影射,因而饱受争议。但她的文学作品里所探讨的“自由和限制之间的张力与道德的自我”这个主题,很值得我们注意。在1945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