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窝手机网
返回上一页

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时间:2023-08-16 05:07:19

摘要:面对当前的时代背景和中华民族对于文化的迫切需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表明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道路上既要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二者有机联系起来。二者的结合不仅有现实基础作前提,也有理论渊源作依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要之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需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来源。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发挥其现实性和价值性需要用实践来证明,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前进导向,以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为主要依托,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习近平在建党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1 ]。即“两个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2 ]。这一论断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做出了正确的判断,有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契合性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继承和发展不是偶然性事件,这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必然事件,可以追溯到理论基础与是实践基础,二者的融洽性可以从彼此的理念中得出。

第一,都注重以人为本。历史和实践证明人民的历史是由人民自己创造的。马克思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说道:“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3 ]。历史是由活生生的、现实的人创造的,不是靠想象出的不真实存在的人的想象活动,其主体是人,是具备社会活动特征的人。马克思根据当时的社会条件和人类发展的走向得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结论。中华文化中也可以找到民本思想的基因。孟子曰:“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名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4 ]。孟子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施政者要关心民意,顺应人民的意愿,维护人的利益国家才能安定有序,社会才会和谐并充满活力,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5]。荀子把统治者和人民的关系比作舟和水,认为统治者是“舟”,人民是“水”。认为统治者安定天下、坐稳朝堂是离不开百姓的支持和拥护的。因此,统治者要想安邦定国就必须以民为本,治国理政时不违背百姓的意愿,治国施策谨记以老百姓的利益为出发点。这样的民本思想亦能追根溯源到儒家和道家。老子?为:“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6]。明君治理国家不会只想着维护自己的私利,而是以维护百姓的利益为目的。马克思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中以人为本的观点与中国古代哲学家们所遵从的民本思想类似。

第二,马克思主义实践性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行合一相契合。马克思认为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之一,人的活动是通过实践来展开的对象性活动。马克思说:“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3 ]。他认为真实的唯物主义不能仅停留于认识世界,而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变世界的哲学,即理论与实践是统一的。恰好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品格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行观、实践取向具有相通性。儒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可以称作君子之学,其核心是学。《论语》开篇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7 ]。儒家学者认为,学习与练习、认知与实践是合一的。君子之行要以实践为落脚点。荀子指出:“学止于行而至矣”[8]。荀子认为做学问的最高境界就是去实践,没听过不如听过,听过不如见到,见到不如知道,知道不如去实践,如果在此基础上可以做到举一反三,那才是正真做到了学的本质要求。王阳明提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9 ]。王阳明认为认知是践行的第一步,而认知以后是要落实到践行上,这样才达到了学习的目的。这些哲学家的理念都体现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践履”,强调“知行合一”。

第三,都体现了人类向往美好社会的理念。马克思认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3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以后的人们是生活在一种物质资料极大丰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社会,是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到自由、公平、正义等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与先祖们追求的“大同”社会所描述的“天下为公、人人为公”的社会相吻合。《礼记·礼运》一文中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1 0 ]。从全球人类演进的规律来看,马克思主义中的共产主义理想与古代哲学家提出的“大同”社会最终将是我们需要付出努力才可以过上的一种生活,都蕴含了人类对更舒适、更优质、更美好的生活的渴望。而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正是看到了人们这样的渴求,便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分阶段、分步骤地循序渐进实现中国人民最渴望的生活方式。通过精准扶贫等多种途径,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带领中国人民向着正确道路前进,并最终实现中国人民几千年来一直追寻和期盼的生活方式。

第四,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也有相通之处。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是一种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 1 1 ]。马克思主张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认识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类似的思想观点和思维方式。例如,老子在《道德经》一文中写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这体现了老子的辩证思维,表明万事万物是对立统一的。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亦是如此。马克思强调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有类似的理念,例如古代哲学家们所强调的“天人合一”思想。儒家开创人孔子提出“畏天命”,在当时国家和社会的人应该做到敬畏自然、顺应天意。道家代表者老子在《道德经》一文中提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 2 ]。老子用“道”解释天、地与人三者之间的关联,道作为最基本物质,是宇宙万物之母。中华民族的先辈们在历史的激流中逐渐摒弃了人定胜天的理念,主张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纵观历史的长河,人类历史的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四种文明形态。为了顺应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规律和保护好生态环境,需要我们把保护环境放在第一位的理念,当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保护出现利益冲突的时候,要放弃经济利益的追求,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利益为代价去追求短暂的物质生活。先辈们用经验和教训给现代人警示和启迪,为了降低因破坏生态环境给地球和人类的生活造成的多种危害,为了减少发生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现象,要坚持保护环境优先,建设好生态文明这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性。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要性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要之举。这一命题的提出表明了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了新的认识。习近平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2 ]。一个民族要想前进就

提醒您:因为《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一文较长还有下一页,点击下面数字可以进行阅读!

《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线阅读地址: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123
经典故事
机制应谨防“泛安全化”风险
法国举行三十年来最大规模军演
俄批西方“敲诈”会议
德总理带12家大公司高管访印
尼日利亚最有悬念大选开始计票
芬瑞入北约,又卡在匈牙利了
“中国违背WTO原则”? 专家:美报告缺乏客观性..
调查:印中泰国民“更看好”本国发展..
带记者窜扰南海,美军机被解放军警告..
多位国际政要陆续宣布访华
热门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