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3.2 品酒的四个步骤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在了解葡萄酒是如何体现葡萄的味道之后,我们来讲一讲如何通过正确的“姿势”更加细致地体会味道。

先从品酒的步骤说起,正统的品酒步骤可以用“四个s”来形容:看(sight)、闻(smell)、晃(swirl)、尝(sip)。



看:澄清度、颜色深浅及色调、边缘色带


观察一款酒的时候要尽量找浅色背景,在专业品酒环境下则需要白色背景,其实拿张A4纸就行。光线上,自然光最好,如果是人工光源,也尽量选择白灯光,因为色调过暖或过冷会影响对色泽的判断。

我们在“看”的时候需要回答三个问题:这支酒的澄清度如何?颜色深浅及色调如何?边缘色带是宽是窄?

一看澄清度。



澄清的酒说白了就是不浑浊,清澈明亮。其实在葡萄酒酿造业还没有发明出那么多技术手段之前,是没有酒能做到真正完美澄清的。而自从有了过滤甚至强过滤的技术手段后,过滤工艺曾一度被过度使用。有酿酒师认为,过度过滤会降低酒的品质,损失风味物质,让酒失去个性。一般来说,比较商业化的葡萄酒都会在澄清度上做得漂亮,毕竟现在消费者对于“渣子”或者浑浊是非常敏感的,所以在新世界产区,常见的大品牌葡萄酒往往都是清澈透亮的;相反,旧世界产区的酿酒师对过滤会很谨慎,一般只做轻微的澄清处理,或者完全不进行澄清过滤,这样酒的颜色可能就没那么透亮,但个性被更多地保留了下来。尤其是追求零处理的“自然酒”,经常会有明显的浑浊。

不过,如果酒中出现显而易见的絮状悬浮物,或者灰暗无光,往往是变质的表现。



延伸阅读:描述澄清度时可以使用的词汇

从无光泽到光泽:晦暗(murky)、暗淡呆滞(dull)、明亮(bright)、闪亮(brilliant);

从浑浊到清澈:浑浊(hazy/turbidity)、清澈(clear)。

二看颜色深浅及色调。

对于红葡萄酒来说,如果把手指放到酒杯后面,手指能被透视的话,说明这款酒的颜色比较浅;如果完全看不见手指,就说明酒的颜色比较深。对于干白葡萄酒来说,颜色最浅的酒几乎和白水一样,只有轻微的稻草色,颜色很深的干白类似琥珀色。不过,到底多浅算浅,多深算深,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标准。

葡萄酒的色调乍看起来都差不多,比如红酒好像都能用“宝石红”来形容,但其实“宝石红”只是红酒颜色的一种。因为只要你仔细去做对比,就会发现如同口红色号一般,红酒的颜色简直千差万别!这种千差万别主要体现在颜色深浅和色泽上面,它们受很多因素影响,尤其是葡萄酒的橡木桶熟化和陈年发展,以及品种的不同。

陈年这个因素往往最容易被初学者理解。“年轻”的红葡萄酒通常颜色鲜艳,为紫红色或宝石红色,略微带紫色色调。在陈年过程中,逐渐转向瓦红或砖红色,而棕红色就是非常明显的陈年痕迹了。白葡萄酒在陈年过程中,颜色会逐渐加深,从亮黄甚至带点青绿,慢慢走向金黄,最后也会转为棕色。简而言之,无论是红葡萄酒还是白葡萄酒,任何“变棕”的变化都是老化的表现。如果葡萄酒在橡木桶里长时间熟化,因为和氧气接触,也会发生和陈年相似的变化,而且通常比装瓶后陈年颜色变化得更快。



除了过桶和陈年以外,气候也是会影响葡萄酒的颜色的,一般来说,气候寒冷地区的葡萄的色素含量会比较少,所以葡萄酒的颜色就会更浅;气候较热地区的葡萄经常会积累更多的色素,葡萄酒也有更深的颜色。不过这只是大体上的规律,个别冷凉气候区的葡萄品种,比如品丽珠,天生就是深紫色,而也有热气候的葡萄品种,比如歌海娜,天生就是浅红色。



延伸阅读:描述颜色深浅及色调时可以使用的词汇

颜色深浅:浅(pale)、中(medium)、深(deep);

白葡萄酒色调:稻草黄(straw)、黄(yellow)、金黄(gold)、琥珀色(amber)、棕(brown);

桃红葡萄酒色调:粉红(pink)、三文鱼色(salmon)、铜色(copper);

红葡萄酒色调:紫红(purple)、宝石红(ruby)、石榴红(garnet)、茶色(tawny)。

结合颜色深浅和色调,在形容葡萄酒颜色的时候,我们要在两方面各选一个词组合起来用,比如浅稻草黄(pale straw)。

三看边缘色带。

葡萄酒液面接近杯身的地方慢慢变浅,逐渐变浅的这“一段”我们称之为“边缘色带”。我自己曾用一个俏皮的比喻来形容边缘色带,就是“光圈”,边缘色带宽的就是光圈大,边缘色带窄的就是光圈小。

整体颜色比较浅的葡萄酒,自然边缘色带会比较宽,同理,颜色深的葡萄酒边缘色带比较窄。但陈年的过程会让边缘色带从窄变宽,从边缘清晰到边缘模糊。

边缘色带的颜色会微微区别于葡萄酒的主色调,那我们如何形容边缘色带周边的颜色呢?可以用“tinge”(染)来表达,比如你说某款酒有“brownish tinge”(染了棕色),意思就是泛了一点点棕,再配上更宽的边缘色带,就是陈年的痕迹了。



闻与晃:强烈度、果香与非果香、三级香气


我们都知道第一印象对一个人来说有多重要,其实酒也不例外。香气不佳的酒,即便口感不错,也会让人对它的印象大打折扣。

我们往往把对香气的第一印象说成是“第一鼻子”(first nose),之后持续的表现称之为“第二鼻子”(second nose)。

和对待人一样,我们在品酒时要对“第一鼻子”高度关注,因为此时你的嗅觉是最敏感的,就像人在刚刚走进一间屋子时最能感知到屋子里的气息一样。但同时,我们也不要太过执着于“第一鼻子”,因为你会发现,酒的口感还有后续香气表现的“后劲儿”更重要。

那具体怎么闻香呢?酒倒入杯中,先不要摇晃,可以把杯子放在桌上,从杯口上方吸气闻香。静止闻香只能闻到酒表面扩散性最强的那部分香气,等到觉得充分感受了静止部分的香气,再晃杯。

另外,不要闻两下就结束,香气是会持续变化的。

从理论上说,我们闻香的第一步应该是判断酒的香气是否有明显缺陷,而不是去找具体有哪些香气。不过我觉得,作为刚开始学品酒的人,倒是可以先不必考虑缺陷这件事,原因是缺陷十分明显的葡萄酒现在还是比较少的,如果真碰上了,那你肯定想也不用想就会直接说“好臭啊”“怎么闻起来怪怪的”,那就根本不需要进行后续的品酒步骤了。而对于那些缺陷“不够明显”的酒呢?能够抓住这种“小缺陷”其实对技能要求非常高——还是先把针对无缺陷葡萄酒的品酒技能学会后,再学习如何品出“不够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